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6月21日,福建省寧德市科技局受福建省科技廳委托,邀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福建師范大學和福州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等國內專家,成立以雷霽霖院士為主任、李思發教授和方永強研究員為副主任的鑒定委員會,在福州對寧德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等7個單位共同完成的《大黃魚人工養殖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項目進行成果鑒定。
鑒定委員會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報告與技術報告,審閱了項目組提供的相關資料,并進行了質詢和討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項目組就大黃魚養殖生物學與馴養技術、從野生魚和養殖魚優選親魚技術、一年兩熟發育特征與多季育苗技術、活體橈足類作為育苗中期餌料的開發和應用技術、人工配合飼料投喂和健康養殖綜合技術、病害防治技術等,歷經近20年的研究,較系統地解決了大黃魚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一系列生產難題及關鍵技術,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在大黃魚主養區構建了包括產業規劃、標準化、環境監測與產品檢測、品牌與質量安全、病害防治、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等在內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項目組還開展了雌核發育和免疫相關基因的研究,為今后大黃魚良種培育打下了一定基礎;通過項目組的技術推廣和輻射,推動閩東地區形成了年育苗逾10億尾,年養殖產量6萬噸,產值20多億元的大黃魚產業;在我國形成了年育苗量10多億尾,產量7萬噸,產值30億元,累計產值200多億元的大黃魚養殖產業。形成的產業鏈帶動了諸多相關行業發展,增加了大量的直接與間接從業人員;使資源瀕臨枯竭的大黃魚成為產業化的養殖種類,保護了我國大黃魚資源,為我國海水魚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鑒定委員會認為,該項目率先研究解決了大黃魚養殖關鍵技術并實現產業化,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相關技術支撐體系,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該成果屬國內外首創,居同類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
鑒定委員會還對大黃魚養殖產業發展的深層次技術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