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國際采購考察團與海南企業面對面
NGO將首度在華主導羅非魚交流會
從5月份開始,韓寒便著手為4個月后的國際羅非魚交流會忙碌。韓寒是可持續漁業伙伴組織(簡稱SFP)中國羅非魚養殖改良項目(簡稱AIP)經理,也是SFP目前在中國唯一的工作人員。
進入中國市場一年后,SFP預計9月3-4日在海南舉辦一個研討會,擬邀請、組織由多家大型跨國零售商、采購商為代表的羅非魚國際采購考察團來海南,與海南的羅非魚生產和加工企業進行面對面的接觸,為各方共同關心的市場需求、食品安全等問題搭建一個交流平臺。
這是AIP項目中原定的一個環節,也將是國際NGO(非政府組織)首次在中國主導實施這類面對面交流活動。

SFP中國羅非魚養殖改良項目經理韓寒

SFP2011年內部年會合影(部分)

SFP印尼籍群員在印尼的漁船上做調查

組織采購商考察墨西哥灣的加工廠
AIP解決區域可持續發展
鑒于近幾年發生在其它國家的經驗教訓,如曾在智利發生的三文魚病毒爆發事件,人們意識到不能簡單滿足于少量大型養殖場達到認證水平,而忽視那些管理欠缺、卻與大場比鄰而居、共享水資源和某些設施的中小型養殖場,這種情況下仍可能發生病毒迅速擴散、波及整個區域的毀滅性災難,基于單個養殖場的認證體系也并未能讓通過認證的大場幸免于病害的失控。
國際社會反思了現有手段的局限性,逐漸認識到區域性管理調控水產行業的必要性,正積極倡導地區政府和行業管理機構發揮更多作用,幫助企業和養殖戶協調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SFP以期在這一國際水產養殖行業發展的新進程中發揮主要力量,AIP也將圍繞著“區域性行業管理和政策的改良”展開,不再以單個企業或養殖場為目標。
目前,SFP已開展與歐美、南美等地的機構合作研究東南亞及中南美洲地區的水產行業經驗,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以散戶為主要生產者的案例。“中國羅非魚產業在面臨某些地方無限制開發、高密度設廠、挖塘等不理性發展時,會與上述地區的經歷有較高的可比性。這些國際經驗值得今天正處于與病害抗爭、同時受迫于資源緊張、生產分散、生產能力參差不齊的中國羅非魚行業的重視。”韓寒認為。
AIP是基于SFP多年來實踐的海洋漁業改良項目(簡稱FIP)框架而提出,最初得到了包括沃爾瑪、麥當勞在內的大型跨國零售商和采購商的支持,在來自Packard慈善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下而建立。該項目由SFP策劃和執行,立足羅非魚產業鏈來推動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未來必然是AIP和FIP的重點實施區域。但眼下中國市場的一些方面尚不是很成熟,SFP主導的項目還沒有在中國廣泛鋪開,在羅非魚上算是一個大膽嘗試。”韓寒告訴筆者。
中國四大羅非魚主產區中,海南作為唯一的熱帶省份,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和氣候優勢,其出產的羅非魚具有優良品質。海南的島嶼地理也為建立獨立、完整、便于管理的區域管控體系提供便利條件。因此,AIP在2011年落戶海南。
按既定目標,項目主要關注:
(1)減小羅非魚養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水資源利用、廢水排放)。
(2)減小羅非魚養殖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 (生物多樣性、生境)。
(3)優化羅非魚養殖管理 (病害防治、監控)。
(4)提升小規模養殖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5)增強羅非魚養殖可追溯性 (尤其飼料中的魚粉原料魚的可持續性使用)。
(6)整體改善養殖核心區域環境。
(7)提升行業內部溝通、協調能力。
目前,AIP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一方面SFP正在海南開展羅非魚養殖行業的環境影響評估調查,另一方面在深入研究中國羅非魚供應鏈的現狀和問題,SFP以期更準確的定位要解決的問題而有針對性的尋找解決方案。
AIP項目最終欲打造海南羅非魚供應鏈在可持續發展能力上的優勢。“我們認為,如果一個區域的某水產品供應鏈(產業群)能夠攜手提升四個方面的整體水平,那么它就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就被SFP認定為更具可持續發展的產品供應源,從而鼓勵采購商采購來自此區域的產品。”韓寒所說的四個方面,便是信息公開、減緩對資源的壓力(包括水資源和用于生產飼料魚粉所需野生漁業資源)、病害有效監控、減緩生物多樣性影響(羅非魚作為外來物種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取得信任是最大挑戰
對于國內從業者而言,理解上述四個方面內容也許不難,但如何操作才能真正有效并獲得國際采購商的認可,還需要一個平等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取得在國際社會上擁有廣泛影響力的NGO如SFP的支持,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SFP也有意向促成此類事情發生。在AIP的計劃中,項目將幫助羅非魚主產區建立與國外采購商的直接對話渠道,在國際博覽會等場合搭建多方圓桌會議,幫助中國的羅非魚行業與國外伙伴進行更有效的對話,同時也幫助中國的行業協會等組織更多的參與國際討論,提升其制定和實施行業規范的能力。
而且,SFP與國際水海產品采購商已經建起一個可持續采購數據庫(Metrics),用于指導全球采購商和零售商采購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和加工的產品。依據AIP實施指導改進區域行業管理的海南羅非魚有望成為該數據庫中的第一個水產養殖品種記錄,也是世界首個以區域為單位標記的羅非魚供應來源。也就是說,對于參與AIP的海南羅非魚企業,在采納、實施經AIP研究、討論而提出的改良措施后,其產品將被標記為“海南羅非魚”在上述采購數據庫中被優先推薦給國際采購商、零售商。
這些信息理應足夠吸引海南羅非魚從業者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對AIP的理解和關注,但工作開展過程中,韓寒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中國企業、養殖戶、政府和行業協會徹底了解SFP/AIP的意圖,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這是目前最大的挑戰。兩年間我大量的工作都是向別人解釋我們的機構背景和項目意圖,讓人們接受一個新事物不是那么容易。”韓寒說。
因此,SFP/AIP需要適時站在“主人”的位置,邀請海南羅非魚從業者參加“聚會”。
“9月的會議可以說是AIP啟動后的第一個大舉動,雖然我們前期也做了不少調查工作,但一直都是在做準備,這個會議可以說是真正開啟多方利益主體對話的第一步。”韓寒說。根據計劃,SFP將邀請在北美市場占據重要地位的零售商和采購商,親臨海南為當地羅非魚產業從業者解讀眼下國際市場對于羅非魚產品的需求,幫助海南羅非魚產業更好的理解可持續采購與供應的國際標準。
“可持續采購理念已被全球各行業接納,采購商們對于羅非魚質量和其生產對資源及環境的影響也日趨重視。海南羅非魚產業需要及時、全面了解國際市場對羅非魚的期待和需求,從而能相應的采取措施應對這些挑戰,也才能抓住其中的發展機遇。”相比以往的海南加工企業抱團參展,召開這樣的圓桌會議,韓寒認為更能取得各方認識的統一,同時也相當于對海南羅非魚一次整體打包的品牌營銷。
據了解,AIP下一步會跟進與加工廠、養殖戶、種苗企業和飼料企業及經銷商等利益主體的溝通,也會進一步建立與行業決策部門(政府和科研機構)的信任關系,通過一些合作開展的調查和研究,逐步影響政策制定者。“這些將通過不定期的會晤、討論、研究來實現。”韓寒表示,未來一、兩年內還將舉辦這種圓桌會議兩到三次。同時,會在海南開展一些針對供應鏈結構和社會經濟背景的調查研究。如果海南項目實施順利,SFP會考慮將此模式向廣東、廣西、福建等其它主產區推廣、復制。
但SFP并不會主導這種交流活動太久,按照其運營此類項目時的一貫做法,在剛開始SFP可能是對話的倡導者、發起者、協調者,也是專業建議提供者,但最終會逐漸轉換為類似催化劑的角色,協助行業自身發起和有關海洋捕撈、水產養殖業持續改良的多方交流活動,并在國際市場不斷營造支持可持續海產品需求的行業氛圍,從而鼓勵行業不斷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
“我們希望看到海南羅非魚產業鏈內部,能發展出一個真正貫穿整個供應鏈的全行業協會性質的機構,能夠在不遠的未來承接SFP這一協調人的角色,讓產業關聯方的對話和改進持續進行下去。”韓寒期許。
非盈利的SFP
SFP創建于2006年,曾掛靠在美國一家慈善基金會下面,自2011年1月起獨立注冊為美國非盈利非政府組織,專注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事業。
早在2004年左右,SFP的創始人及CEO——Jim Cannon先生,在供職于保護國際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期間為麥當勞等企業成功實施了一項針對野生捕撈產品可持續采購的項目,因此而開創了一個基于供應鏈的海產品可持續發展項目模式。Cannon先生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北美鱈魚捕撈改良項目(FIP),并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而獲得了更多支持。
隨后短短4、5年間,SFP已在世界各地創建了上百個漁業改良項目,也因此被公認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非政府組織之一。SFP已確立了其在全球水產品行業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領先地位,參與了全球關于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各種研究,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WWF等世界知名機構組織的行業對話和新標準的制定。
目前,SFP的年度項目經費已超過700萬美金。主要項目包括海洋捕撈漁業改良項目,水產養殖改良項目,建設FishSource和Metrics兩個數據庫來指導零售商和采購商的可持續性海產品采購、銷售。其中Metrics數據庫已經被各國主流的零售超市、連鎖餐館、酒店和主要海產品采購商采用。
“Metrics數據庫里,采購商能夠對全球的海捕和養殖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狀態一目了然,能夠迅速識別哪個供應貨源是更具有對環境和社會有利影響的。同時,SFP會跟蹤各個采購商、零售商的采購情況,及時評估其采購體系是否遵循了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越來越多的水產品采購商和零售商都向公眾做出了這樣的承諾),并通過Metrics的自動測算及時反映給采購商的管理層,以指導其適時調整采購策略。”韓寒介紹說。
此外,SFP還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對漁業的影響,飼料和魚粉行業發展對野生漁業資源的影響,以及行業標準認證的發展。
與GlobalGAP、GAA/BAP和正在推行中的ASC這類認證機構不同的是,SFP不參與任何認證、審核工作。“SFP是非營利機構,其90%的資金來自慈善基金會。所以,SFP并不期待通過項目獲取經濟收益,更看重產生的社會和環境收益,這也是衡量項目成敗的關鍵指標。”韓寒稱。余下的資金來源,則是使用Metrics的采購商、零售商所支付的會員費。
鏈接:高效的SFP工作方式
目前,韓寒是SFP中國辦事處的唯一職員,也是SFP團隊中唯一的中國人。進入SFP前,韓寒在海南從事環境科學研究工作,水產行業屬首次接觸。以非專業的個人之力在海南推動AIP的實施,這著實是件令人詫異和感興趣的事情。韓寒稱得益于SFP特有的組織架構。
據介紹,SFP不同于傳統非政府組織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機構精簡、成員背景互補、相對管理成本較低,充分利用當今先進的網絡技術,優化內部管理結構,能夠保障將絕大部分項目經費直接用于項目本身。SFP在全球有近200個漁業和水產養殖項目,卻只有50多名職員負責管理和運作,令同行嘆服。SFP的團隊優勢還體現在經濟、科研和NGO三者充分融合,其團隊中有的是曾服務國際水產品采購商和零售商20多年的高管,也有資深的漁業科學家,更有策劃和管理國際合作項目十多年之久的項目官員。
不論是中國羅非魚項目,還是日本、東南亞或者歐美的各種漁業改良項目,SFP的工作方式都是類似的。SFP著眼于一個精干的團隊,與本地行業內的相關研究機構開展合作,廣泛借助雙方各具特色和互補性較強的資源,共同探索項目具體實施和操作方案。這樣的合作過程本身對于項目實施的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能力建設過程。SFP認為,與其完全從外部環境引入人力資源來開展調查,不如培養和提升內部已有的力量。
隨著眼下羅非魚項目的推進,SFP涉及中國的項目將逐漸增多,在不久的將來韓寒不再會是“一個人在戰斗”——“作為SFP團隊里目前唯一的中國人,我也經常需要奮力爭取話語權。”韓寒笑言。
文/ 本刊撰稿人 唐東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