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透視桑溝灣近海養殖業現狀系列報道之三
強臺風“布拉萬”掠過榮成后,桑溝灣海域不少養殖網箱受損,但鋼制網箱卻只是體表輕微受損,養殖工人正在將嚴重受損的木網箱中的經濟魚類移往鋼制網箱中,以減少損失。資料片
海上連年遭災,改變了桑溝灣南岸養殖戶叢坤的觀念:能不能賺錢,市場還在其次,天氣才是最重要的。而叢坤這種“看天吃飯”的心態,已然成為桑溝灣沿線養殖戶無奈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桑溝灣沿線養殖戶走出這種“看天吃飯”的困境,養殖模式如何變化才能引領他們成功突圍?這不僅僅是養殖戶們的期待,更是榮成走漁業經濟強市之路必須直面的問題。
動態化的水文監測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與海上自然災害抗爭的過程中,此法亦適用。多年來,為進一步加深對桑溝灣海域水文數據的監測和分析,中科院先后幫扶東楮島漁業公司和尋山集團建立了兩處水文觀測系統,讓這兩家公司在近海養殖和漁業生產中受益匪淺。
“數據需要進一步動起來,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確保近海養殖的收益。”市科技局副局長王士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水文監測方面,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是較為成功的一個范例,其參鮑等海珍品的優質化生產和抗風能力與動態化的水溫監測保障措施有很大關系。
一名從事近海養殖多年的養殖戶孫琰認為,榮成的兩處國家級水文監測設備均位于桑溝灣海域,南北兩岸各一處,理論上已實現了對桑溝灣海域水文監測的全覆蓋,但水文監測數據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需要一個解析的過程,這就好比一種海洋傳遞給人類的密電碼,光有電碼是沒有用的,需要的是解碼人,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海上的自然災害來臨前,讓近海養殖戶做足充分的準備,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抗風寒的深水養殖
強臺風“布拉萬”過后,桑溝灣南岸一處養殖區,凌亂的海面卻有這樣一番對比:一方面,盛放各種經濟魚的木網箱大量毀損,養殖工人只能用繩子暫時將其捆綁在一起,避免木網箱被徹底吹散;另一方面,鋼制網箱則絲毫不受影響,除了網箱面上的網蓋略微受損外,整體上是無虞的。
叢坤告訴記者,這種鋼制網箱便是養殖戶對深水養殖和抗風寒養殖的一種探索,在臺風和寒潮天氣來臨的時候,能夠保障養殖產品的安全,但由于造價是普通養殖箱的10倍而無法普及,一些養殖戶只能將最為珍貴的養殖產品放置在鋼制網箱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桑溝灣目前的養殖模式主要是浮筏式網箱、浮繩式網箱養殖,抗風浪能力較弱,且易造成海域水環境污染,直接影響養殖效益,而且浮繩式網箱養殖還因養殖密度過大,個別港灣甚至出現了超負荷養殖,一旦面臨突發的自然災害,應對災害的能力較弱。
“準確地說,桑溝灣的養殖模式更趨近于港灣養殖,如再不向近海發展,港灣養殖的路就會越走越窄。”叢坤認為,桑溝灣是半封閉海灣,是大量淡水的匯聚地,海水交換速度慢、海水鹽度低,又易形成多種自然災害性天氣,很顯然,向深海發展是近海養殖發展的方向。
目前,國內已經研發出一種深水抗風浪升降式網箱養殖技術,該類網箱由網架系統、網衣系統、固定系統和附件系統構成,其升降系統可調節網箱在海中的深淺度,以抵御特大風浪的襲擊,其抗風能力達12級。
海珍品的室內養殖
接連遭遇海上的災害性天氣,榮成博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殷傳洲已將所剩不多的海化鱘魚轉移到了文登南海的一處養殖基地中進行室內養殖,以保全這個已進行了7年的科研項目。在桑溝灣海域,殷傳洲還計劃著建立一個規模化的室內養殖區,方便冬季轉移部分經濟魚,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
對于海珍品的室內養殖,尋山集團可以說最具發言權。多年來,為了保障海參、鮑魚等海珍品能夠安全越冬,該公司除了將部分幼苗送往福建等地越冬外,他們還將部分成品參鮑送進養殖場的溫室中,進行越冬保護。
“海水與空氣不同,降溫的過程相對慢一些,有足夠的時間轉移海珍品。”尋山集團海洋珍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東一說,海珍品南下越冬成本較大,且易使海珍品在轉移過程中意外死亡,而將海珍品轉移進溫室中進行保護,能夠確保養殖利益不受損失。
“養殖模式的多樣化和前沿化將引領桑溝灣近海養殖業走出自然災害的困擾。”養殖戶孫琰認為,多年來,榮成始終堅持政府搭臺,讓近海養殖公司與國內各大科研院所對接,探索近海養殖的出路和發展方向,不少前沿的養殖方式和模式也讓他大開眼界,但在操作和應用過程中,還需要逐步落實,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