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南美白對蝦在中國養殖面臨環境惡化、病害爆發、養殖成功率降低的局面,尤其是投苗早期一個月左右時間發病嚴重、排塘率居高不下(業內稱一個月病為早死綜合癥:EMS),對蝦養殖信心受到嚴重打擊,今后對蝦養殖何去何從?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水產科技研究員劉棟輝博士在第二屆金三角對蝦養殖技術論壇暨冬蝦養殖技術交流會上為大家揭示了養蝦行業的出路。劉博士稱,經長期養殖證明“蝦苗標粗,化大為小”對提高對蝦養殖成功率十分有效。尤其是冬棚養殖,傳統的冬棚對蝦養殖標粗使用小棚標粗比大塘直放具有池塘準備充分、淡化時間長、設備設施容易滿足、環境調控容易以及成活率有保障等優勢。但面對越來越惡化養殖環境,小棚標苗不能有效避免氨氮亞硝酸鹽、弧菌和有害藻等病害的困擾,經過摸索和實踐,海大集團創新了一種生態標苗的方法,標粗蝦苗活力好、氨氮亞硝酸鹽少、綠弧菌不超標、控制有害藻優勢生長。

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水產科技研究員劉棟輝博士
劉博士稱,生態標苗主要通過“生物絮凝”技術,避免有害弧菌、有害藻類的損害,使蝦苗可以安全渡過30天不發病的敏感期,大比例降低養殖風險。其核心意義就是“生物絮凝”技術可以有效規避早死綜合癥,簡稱EMS。
劉博士稱生物絮凝技術的關鍵點主要是通過加入碳源措施,保持水體的碳、氮比合理范圍。在淡水養殖環境注重鈣、鎂、磷等營養元素檢測,蝦苗養殖早期蛻殼頻繁,鈣、鎂、磷含量不足可能會導致蛻殼不遂。關于“生物絮凝”技術詳細內容,海大集團將把它制作成一個教學片視頻來推廣。
生態標苗具體操作主要在海大各經銷商處設點,海大集團與經銷商采取合股方式,經銷商提供場地、海大集團提供設備和技術共同完成。劉博士表示標粗塘的硬件設備要求并不高,具備鋪膜池和納米底部增氧設備,一畝池塘可進行生態標粗1000多萬苗。
今年浙江地區養殖戶采用海大創新技術生態標苗進行養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這項工作在珠三角地區也進行了嘗試,明年將加大在珠三角地區、金三角(湛江、廣西、海南)地區推廣力度。今后,生態標苗技術將會普及并有效應對對蝦養殖局面。
第二屆金三角對蝦養殖技術論壇暨冬蝦養殖技術交流會由湛江海大飼料有限公司主辦。出席論壇的嘉賓有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孫成波博士、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水產科技研究員劉棟輝博士、廣東海興農集團陳錨博士、海大集團蝦料技術部王如鳳總經理等,來自湛江、陽江和廣西100多名對蝦養殖戶參加了會議。
廣東海洋大學孫成波教授和海大集團蝦料技術部王如鳳分別帶來了《地膜冬棚工程化養殖》、《三種對蝦養殖模式交流》精彩報告。養殖精英在會上交流獨創養殖技術、現場華山論劍、嘉賓與養殖戶積極互動氣氛熱烈將論壇推向高潮。
中國水產門戶網直播了“第二屆金三角對蝦養殖技術論壇暨冬蝦養殖技術交流會”,中國水產論壇紅人“國家的蝦農”“黃爵”等知名網友受邀請參加論壇并分享他們養殖經驗。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