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站在福建羅源縣鑒江鎮鑒江村頭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海上養殖漁排上,漁民們正忙著放苗、投料、收成;村里,生產加工企業也是一派忙碌景象。這些,共同構成了“籠具生產、海上養殖、產品加工、成品銷售”一條龍藍色產業鏈,做活了海洋經濟。
坐擁豐富海域資源的羅源鑒江人,以前大都靠“討小海”為生,如今80%的村民都成了養殖戶,小則投資幾萬元、幾十萬元,大則投入幾百萬元,很多人年收入十幾萬元。
鑒江村民收入節節高,與一批水產品企業落戶羅源大有關系。鴻勝食品有限公司是鑒江鎮一家海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年加工量2000噸以上,產值上千萬元。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農戶”的海上養殖生產加工一條龍模式,不僅破解了當地水產品“賣難”問題,還帶動了近百戶村民就業致富。
為降低養殖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鑒江鎮還新引進了“旺利達”“隆祥”等鮑魚籠具生產企業。昨日,記者在旺利達公司看到,廠房內外都堆放著各種已被預訂的鮑魚籠。公司總經理林厚斌介紹說,這幾年,羅源鮑魚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對鮑魚籠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所以公司決定在鑒江“扎根”。
“今年5月,總投資1700多萬元的白水至鑒江公路竣工通車,極大改善了鑒江的投資環境。”林厚斌告訴記者,公司每年能生產鮑魚籠五六十萬個,營業額1000萬元左右,產品主要銷往羅源和霞浦等地。
“家門口就有公司收購水產品,還能就近買到鮑魚籠等養殖工具,這讓養殖戶受益不少。”養殖戶陳旺介紹,省去了中介費和運輸費,單單一個鮑魚籠就能給養殖戶省下3元錢。
籠具生產、海上養殖、產品加工、成品銷售……一條龍藍色產業鏈的形成,有力促進了鑒江水產業提速增效。記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鑒江鎮僅鮑魚養殖一項已突破3萬箱,是5年前的7倍;產值超過7億元,是5年前的11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