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陽江市氣象局副局長梁國鋒接受采訪(關禺 攝)
一條長約四千多米的海陵大堤被吹成七八段,大片的魚排養殖場一夜間化為烏有,公路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寫好了遺書……這不是電影夸張的表現手法,而是2008年強臺風“黑格比”給廣東陽江海陵島帶來的真實噩夢。
提起臺風,廣東人不會忘記2008年第14號強臺風“黑格比”,當年9月24日早晨6時45分,它以48米/秒的風力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地區登陸,登陸地點距海陵島很近,成為繼1996年以來登陸廣東的最強臺風。
“黑格比”噩夢4年之后,海陵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年損失慘重的漁民是否已經從臺風的創傷之中恢復?“氣候變化中國行走進廣東”大型科普考察團22日走進了海陵島,揭秘臺風致災樣本島嶼的“臺風后面貌”,探究未來如何更好地防臺。

國家海洋局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范計科談“黑格比”(關禺 攝)
“黑格比”噩夢 從“廣東魚倉”到“失樂園” 海陵島,一座位于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端的獨特島嶼,享有“南方北戴河”和“東方夏威夷”之美稱,被譽為一塊未經雕琢的翡翠。這片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海島又被稱為“廣東魚倉”,孕育了眾多世代以“漁”為生的漁民。
其中,閘坡漁港早已是聞名全國的十大漁港之一。海陵島猶如一個巨大的水族館,魚、蝦、蟹、貝、藻類一應俱全,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300多種,其中有幾十種營養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海產珍品。
“這里的漁民很多都是靠魚排養殖致富的,如果風調雨順,最初投入十萬的漁民3年左右就能創造百萬收入,2008年以前海陵島有很多‘百萬漁民’。”陽江市氣象局副局長梁國鋒說道,2008年“黑格比”的破壞讓很多漁民“百萬返貧”。
在大湖或海上進行網箱養魚,用又厚又長的木板構架成一個牢固框格,在框格里掛上漁網,網中養魚。這種木質構架養魚人稱之為“魚排”。為了養殖生產方便,養魚人在魚排上搭建木屋,生產、生活都在魚排上,魚排連成片,木屋連成村。“這種養魚方式集中便利,但當強臺風‘黑格比’來襲的時候,魚排養殖場成了損失最慘重的領域。”梁國鋒介紹。

修復后的海陵大堤(關禺 攝)
從事魚排養殖多年的林大姐回憶當年的損失時依然苦不堪言,“雖然提前知道有臺風,沒有想到這個臺風會這么強,那天白天的天氣特別好,大家撤離之前防護措施沒有做到最嚴格,第二天再來養殖場看的時候,不管是魚還是魚排都被吹走了,這是我干了20多年最慘的一次。”據林大姐估算,當年“黑格比”刮走了她們家五六十萬。而在閘坡鎮,像林大姐這樣的損失當年比比皆是。
除了漁業損失,基礎設施的損毀也讓親歷者記憶猶新。據梁國鋒回憶,臺風過后,陽江市區的路燈和樹木諸多被吹毀,已有近50年歷史連接海陵島和陸地的唯一通道——海陵大堤被吹成了七八段,持續幾天的斷水斷電斷通訊……他指著海陵大堤的入口處說道,“當年這里是有一個收費站的,以前我們常常向其中的工作人員搜集臺風災情,當年甚至有個工作人員因為‘黑格比’寫下了遺書。”
據國家海洋局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范計科介紹,當年他們監測到“黑格比”的最大風速達51.3米/秒。監測站的值班人員回憶道,“當時的風浪非常大,感覺房子在發抖,我們閘坡海洋環境監測站的門窗都給吹壞了。”

從事魚排養殖多年的林大姐談“黑格比”損失(關禺 攝)
4年后海陵島:漁民現狀喜憂參半 如何更好防臺? 22日下午,考察團成員站在曾被嚴重損毀的海陵大堤旁,看著已經被修復的道路和堤兩側堆積的石頭,仿佛損毀未曾發生。“大堤當年耗時半年多才修復成功,堤兩側的石頭較2008年前變得更大了,石頭越大對海浪的緩沖作用越大。”梁國鋒介紹道。
大堤的修復似乎是眾望所歸沒有懸念,但漁民損失的恢復卻是喜憂參半。當年損失慘重的林大姐在臺風過后,通過跟親戚朋友借款,毅然在原先的海面上繼續進行魚排養殖,并開了餐館,到今年已經重新擁有30多萬的資產。“現在聽到有臺風就特害怕,2008年那次我們太苦了。”盡管這幾年自己的養殖場已有起色,回想當年林大姐依然心有余悸。
“去年,我認識了一個曾經的漁民,由于2008年‘黑格比’的破壞瞬間負債,現在已經轉行做摩的司機,工作辛苦且收入甚微。”梁國鋒說道,像這樣情況的“前漁民”不在少數。
“黑格比”過后,海陵島加強了防臺措施,但是面對歷史極端天氣事件,還缺乏財產保護的有效手段。據介紹,廣東臺風預警發布,地方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時,需保證海上人員全部撤離;一旦臺風紅色預警發布,通往海陵島的公路將被封閉……然而,這似乎并無法解決靠天吃飯的漁民憂慮。如何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同時,將臺風的財產損失降到最低?未來的防臺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