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雨水時節,本是水產養殖戶的農閑階段,但在張堰鎮建農二組徐建軍的蝦塘邊,卻是一派繁忙景象:在一個4畝多的漁塘上,架起的木架上已繃好了一條條鐵絲,正等待棚頂覆上塑料薄膜;另一邊約1畝多的魚塘上,正在搭建鋼架大棚。徐建軍介紹,這近6畝蝦塘2月底搭好大棚,力爭3月頭投放頭茬南美白對蝦。
原來這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是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在科技入戶中的“做優、調優”項目。據水產站高級工程師張明云介紹,大棚養蝦和蝦魚套養等是金山區科技入戶推廣示范項目。去年,區水產養殖確定30戶示范戶,徐建軍就是科技入戶示范戶之一。
徐建軍介紹,為掌握大棚養殖技術,去年他們先后參加區站授課8次,接受技術入戶指導數十次,使他掌握了水質調控、生物制劑放養改善水質等技術。拿“微孔增氧高效健康養殖技術”來說,由于微孔設備從蝦塘底部增氧,使生長在水底層的蝦增強了活力,提高了成活率。再是大棚養蝦由于保暖,縮短了蝦的生長期,使原來一年最多養兩茬蝦,發展到現在一年養三茬蝦。徐建軍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常規養蝦,一般兩茬畝產在400到500公斤,畝地產值在1.5萬元;而采用大棚養蝦,三茬蝦畝產在1250公斤左右,加上提早上市價格高,畝產值是常規養殖的三倍。為此,他今年在4畝大棚的基礎上又搭建了1畝多大棚。
大棚養蝦新技術使養蝦戶看得眼熱,徐建軍的周圍就有了4戶科技輻射戶。養蝦多年的建農5組姚衛國的水塘面積40畝,今年,他在徐建軍的技術扶持下,也搭起了6畝大棚養南美白對蝦;在水產養殖上頗有鉆研的蝦農高明豐等也已搭建好塑料大棚,頭茬小蝦苗也將在3月初進塘。
在科技入戶中,與大棚養蝦一樣頗有科技含量的是蝦魚套養技術。記者在山陽鎮華新村3組養殖戶朱仁觀的魚塘邊看到,20畝魚塘已清理平整,與眾不同的是,他家的魚塘比人家深挖1米左右,適宜于蝦魚混養。
51歲的朱仁觀參加過上海海洋大學的專業培訓并獲得證書,他還是我區家庭經營示范戶。憑著多年的實踐經驗,加上科技入戶指導員先進技術的傳授,朱仁觀下決心在“調優”水產品結構上下功夫。去年,他家20畝魚塘主養南美白對蝦,根據對蝦適宜水面底層生長的特點,他在每畝蝦塘內養進美國鮰魚和鰱魚,這些魚回游在水的中層,美國鮰魚還喜歡吃死蝦,這樣,魚游動使水中增加氧氣;吃掉死蝦,使蝦減少病害。朱仁觀還在魚塘中放養一定比例的水生植物,讓水生植物起到降低水中亞硝酸含量的作用,使水的清晰度提高,還使魚蝦和諧相處,健康生長,提高產量。
這一蝦魚套養新技術也很快輻射到養殖戶中。去年華新村就有8戶養殖戶開始搞蝦魚混養,華新七組戚阿云前年16畝蝦塘收入平平,去年采用蝦魚混養技術后,蝦病少了,產量高了,年增效益7萬多元,戚阿云不禁喜笑顏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