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2年大鯢保護與發展論壇13日在著名風景區張家界召開。張家界市長趙小明介紹說,“張家界大鯢”綜合產值十二五期末將達到50億元。
張家界是中國大鯢最主要的原產地,從對大鯢的搶救性保護,到人工繁育大鯢,到大鯢系列產品研發,造福人類,張家界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道路。2011年,國家質檢總局還批準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張家界大鯢”成為中國第一個水生野生動物地理標志產品。
張家界副市長向佐誼告訴記者,張家界對大鯢的保護始于40年前的1972年。當時在張家界桑植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鯢科研所,1978年大鯢人工繁殖首次成功,填補了世界大鯢人工繁殖技術的空白,1996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大鯢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張家界對大鯢的保護力度加大,并嘗試開發利用珍稀大鯢資源。在農業部和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支持下,張家界建立了總面積達14285公頃的大鯢保護核心區、緩沖區、試驗區,建立了11個觀測保護站,建立了湖南省大鯢救護中心和大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立了大鯢保護與發展協會。2010年,該市引資6000多萬元建成國內第一個大鯢科技館。
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張家界大鯢的保護與發展,省委書記周強、省長徐守盛等領導親自調研,張家界市委書記胡伯俊、市長趙小明也多次帶領市直單位的負責人專題調研張家界大鯢,并指示將大鯢產業作為全市新型產業來抓!笆濉逼谀,張家界將建成1個大鯢種質資源基因庫,30個大鯢原種繁育基地、50個大鯢人工繁育基地,100個商品魚馴養基地,年生產大鯢子二代種苗120萬尾、商品魚2500噸,實現大鯢綜合產值50億元。
在民間,被媒體稱為“中國娃娃魚之父”的桑植縣芙蓉橋鄉白族農民王國興,30年前投身大鯢保護,先后投入3000萬元,并率全家開鑿了一條602米的山洞里研究大鯢人工繁育技術,在山洞里一呆12年,獲得了大鯢人工繁育發明專利,使大鯢養殖成活率高達99.2%,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等一批專家的贊譽。
張家界市長趙小明表示,榮獲“中國大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對張家界大鯢保護與發展成就的高度肯定。同時,張家界還獲批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張家界將借助這兩大機遇,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積極推進大鯢的深度開發和產業發展,促進大鯢科技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把張家界建設成為中國大鯢保護的樣板,建成享譽全國的大鯢生態經濟文化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