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昨日一早,常州一水產經營商到江蘇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同興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批走了200斤青蝦、300斤螃蟹。而同興水產養殖合作社理事長徐許平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水產養殖時,只單純養殖鰱魚等四大家魚,然后發展到養蝦,再到現在的蟹、蝦混合養殖。用丹徒區水產技術指導站站長王建美的話說,徐許平的養殖經歷,體現了丹徒區以“特”取勝的水產養殖路徑——從“單養”到“混養”到“特養”,年產值也從80年代末的400萬元到今年的4億元。
丹徒區水產養殖業始于1958年前后,快速發展則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4萬多畝,年產值約400萬元。
徐許平從事水產養殖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徐許平告訴記者,當時他承包了20畝水面,主要養殖鰱魚、鯽魚、草魚、青魚四大家魚,因為當時從事水產養殖的人不多,效益不錯,成為當時人們羨慕的首批“萬元戶”。但隨著從事水產養殖的人不斷增多、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特別蘇北地區大規模開展四大家魚養殖,市場競爭激烈,效益一年比一年差。在80年代末的幾年,有時一年辛苦下來,基本上不掙錢,只能保本。
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徐許平甚至不想養魚了,是混合養殖讓他再次嘗到了水產養殖的甜頭。徐許平告訴記者,80年代中后期,縣水產技術指導站找到他,讓他在養殖四大家魚的池塘中,混養一些蝦、昂刺(黃顙魚)等品種,可增加效益。“混養能增加效益?”半信半疑的徐許平就在池塘投放了一些蝦苗。讓徐許平想不到的是,年底打塘起魚,蝦的效益趕上了賣魚的效益。
嘗到混養甜頭后,徐許平又將混養“提檔升級”——進行蟹、蝦混養,并成立了同發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105戶社員共同致富,畝均效益達5000元。
如果說“混養”讓徐許平嘗到了水產養殖的甜頭,那么特種養殖則讓谷陽鎮陽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少成效益大增。李少成告訴記者,他在谷陽鎮湖濱村承包120畝水面從事泥鰍養殖,泥鰍全部出口到韓國等地。每畝水面年產泥鰍約1000公斤,按80元/公斤計算,產值為8萬元/畝,去掉各種成本畝均效益可達2萬-3萬元。
正是因為“混養”“特養”效益良好,丹徒區水產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王建美說,丹徒區水產養殖面積從上世紀80年代的4萬畝增加到了現在的7萬多畝,今年產值達4億元。更值得一提的是,7萬多畝養殖水面中,四大家魚只占約40%,“特養”“混養”占了60%,其中特養品種有螃蟹、泥鰍、黃顙魚、梳羅魚、長江白魚、龍蝦等10多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