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的實踐證明,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沒有ECFA,就沒有開創性的滬臺‘契作’模式。臺南學甲的漁民朋友已體認到,兩岸交流是一條活路。”
臺南市海峽兩岸經貿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文宗5日在接受中新社駐臺記者專訪時,作如上表示。
王文宗說,上海水產集團與臺南學甲區的漁民直接簽訂了虱目魚“契作”合約,以高于養殖成本10元、每臺斤(1臺斤約為600克)45元(新臺幣,下同)收購。2011年,有100戶學甲漁民參加“契作”養殖,每戶交出3萬臺斤,共收購300萬臺斤;去年,增至120戶,360萬臺斤虱目魚已于去年12月順利收購完成,約占全臺灣虱目魚總產量的5%。
他介紹,因上海水產集團預付訂金,每戶參與“契作”的學甲漁民可拿到30萬元,有了創業基礎,激發養殖熱情,帶來穩定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
虱目魚是臺南的特色水產之一。長期以來,卻面臨魚價不穩、價格偏低問題,有時候,在島內的最低收購價僅有20多元。學甲年輕一代紛紛外出找工作,不愿意再從事漁業養殖。有了滬臺之間的“契作”,才真正為學甲漁民帶來發展契機。
“‘契作’,優先辦理的是領有殘障手冊、重大疾病卡,因遭遇特別災害陷入經濟困難,或家有重病號、行動不便、老弱婦孺需要照料的中低收入戶。而魚肚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收清單內的產品,可享受零關稅登陸。因此,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及ECFA帶來的紅利,越來越多學甲漁民有感。他們以前對兩岸交流有疑慮甚至排斥,但現在想法在慢慢改變,認為‘契作’能帶來生機和工作尊嚴,誰反對‘契作’,誰就是與漁民搞對立。”
王文宗強調,事實勝于雄辯。臺灣有個別媒體出于意識形態,攻擊“契作”是大陸的“統戰”策略,甚至斷章取義,宣稱“契作神話破功”。這不符合事實。“契作”對于人口僅2.8萬人口的學甲來說,一年至少帶來3000萬元的實際效益。
在位于學甲區自強路的辦公室內,王文宗拿出一張大號合影照片說,日前在學甲舉辦“魚躍龍門慶豐收、契作圓滿完成”餐會,有數百人踴躍參加,他們舉起贊的手勢,希望這種合作能長長久久。
為進一步推動兩岸養殖漁業合作交流,王文宗新近發起成立了臺南市虱目魚養殖協會,目前有300多家漁戶加入,未來幾年,有望發展成為臺灣最大的虱目魚養殖團體。
于學甲土生土長的王文宗遞給記者一本該協會4日出版的創刊號,名曰《豐收》,刊載了滬臺“契作”、兩岸交流的成果,以及多位漁民的心聲。其中一篇文章的標題是“ECFA發功漁金小鎮夢想起飛”。
記者問起“契作”的緣起,王文宗表示,此構想其實來自學甲在地漁民。2010年8月,中臺辦、國臺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以民間身份來臺、首訪學甲,在學甲舉辦了一場座談會。有漁民直言,“我們漁民不求大富大貴、只求三餐溫飽,我們的養殖成本是一臺斤35塊,你們加幾塊,用‘契作’來收購,就是照顧我們漁民啦。”鄭立中當即回應會盡快研究、落實。不久,臺灣第一宗“虱目魚契約養殖”就上路了。
“鄭立中副主任已先后四次來學甲,我去北京參訪時,也多次與王毅主任和鄭立中副主任見面,‘契作’是核心話題。‘契作’在學甲的推行及成功,反映了大陸方面真正關心、照顧臺灣漁民,對臺政策富有善意、與時俱進。”
王文宗坦言,“契作”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操作層面遇到一些困難。但在兩岸多方努力下,越來越順。虱目魚,已在大陸打響了知名度。“契作”亦成為學甲的一面旗幟,吸引眾多媒體競相采訪。
他并指出,學甲“契作戶”養殖的虱目魚,均透過兩岸海運直航銷往大陸,并不在臺灣內銷,所以不存在影響島內虱目魚價格的問題。虱目魚是臺灣南部已有300多年養殖史的特有品種,因為氣候、品質等,也不懼外來競爭。
展望未來,王文宗表示,大陸方面已正式承諾2013年“契作戶”不會減少,相信參與的漁民會逐年增加。他透露,學甲漁民熱情高漲,將合資在當地設立一間較大規模的虱目魚加工場。
熱心兩岸交流的王文宗還說,站在在商言商的角度,他希望隨著虱目魚產品的多元化和大陸消費市場的打開,上海水產集團的虧損能逐步改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