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熱點話題依然層出不窮,投向“食品安全”的聚光燈從未轉移,從年初的螺旋藻、明膠到年中的熒光增白劑、硼砂,再到歲尾的白酒塑化劑,伴隨這些熱點的出現,消費者更多時候是被來自不同渠道的聲音“嚇懵了”,然而這些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1月5日下午,十幾位國內權威專家以科學的視角對2012年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一一解讀。
科學解讀十二大熱點事件
為了真實反映2012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發展趨勢,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分別從食品安全專家與消費者兩個層面對2012年我國發生的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梳理,對照即刻搜索全網搜索數據結果,并綜合分析了各大門戶網站新聞點擊量、微博傳播量、網帖評論量等相關數據篩選出12個熱點內容。在此基礎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召集各領域專家,針對相關食品安全熱點進行深度分析,形成科學觀點,在本次會上逐一進行發布。隨著專家們精彩全面的分析和解讀,一個個案例抽絲剝繭地展開,記者發現消費者與業界專家對于這些熱點的認知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12大熱點事件包括螺旋藻超標、藥品膠囊的“明膠門”、立頓茶葉農藥殘留、可口可樂含氯、黃酒含有致癌物、今麥郎酸價超標、熒光物質超標、張裕葡萄酒農藥殘留、面粉硼砂、光明奶酪寶寶杯、肯德基漢堡細菌超標、白酒塑化劑等。
針對12個熱點事件,12位專家逐一進行了解讀,結論分別為:
【螺旋藻鉛超標】北京大學工學院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陳峰教授點評:媒體誤用標準,做出不當判斷,不經核實即公布,非食品安全事件。
【藥品膠囊的“明膠門”】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孫熲點評:老酸奶、果凍添加工業明膠一事沒有依據,非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以工業明膠冒充藥用明膠制成藥用膠囊,造成嚴重鉻污染,則屬于違法犯罪行為,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
【立頓“農藥門”】江南大學食品學院院長陳衛教授點評: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在我國境內銷售和生產的食品須符合中國國家標準,但以歐盟標準來判定在中國生產或銷售的產品不合格,則判定依據有誤,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
【可口可樂“含氯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教授點評:企業生產過程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
【古越龍山[11.15 -2.36% 股吧 研報]黃酒含有致癌物】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熊正河點評:黃酒中的確含有氨基甲酸乙酯。然而,目前尚無根據判定黃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是否存在潛在致癌風險,因此,為非食品安全事件。
【今麥郎“酸價門”】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元曉梅點評:檢驗機構收回檢驗報告并聲明無效,非食品安全事件。
【熒光物質超標】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王竹天研究員點評:符合我國相關標準的紙容器能夠基本保證食品的安全。
【張裕葡萄酒農殘超標】上海交通大學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史賢明教授點評:媒體報道不全面,受檢的幾種葡萄酒中的農藥殘留沒有超標,屬于合格產品。
【面粉硼砂事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研報]加工研究所魏益民研究員點評:執法不當導致的輿論炒作事件,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
【光明奶酪寶寶杯被指含禁放物】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李寧研究員點評:乳礦物鹽在嬰幼兒食品中使用是不符合衛生部批準的新資源食品相關要求的,需要按照相關規定批準后方可使用。
【肯德基漢堡細菌超標】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劉秀梅研究員點評:標準引用有誤,判定依據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同時提示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強餐飲經營規范的科學指導。
【白酒“塑化劑超標門”】江南大學副校長、江南大學釀酒科學與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徐巖教授點評:判定依據不足,非食品安全事件。盡管目前國家沒有專門針對酒類的標準來規定塑化劑的指標限,此次事件,警示白酒行業應積極主動地展開自查,強化主動監測,消除一切潛在造成塑化劑遷移污染的可能。
我國食品安全形勢整體穩中向好
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孫寶國院士代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普工作專家委員會,對2012年我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整體歸納。專家委員會指出:
1、從2009年《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對人體造成較大傷害的食品安全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整體數量顯著減少,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整體處于一種穩中向好的狀態。
2、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重點從“三聚氰胺式的人為添加”轉向原料溯源及過程控制,農產品原料控制是管理難點。
3、標準問題受到高度關注,但時有誤讀。
4、對中國傳統食品(如白酒、黃酒)的安全研究應當盡早推進,以夯實中國民族食品工業的發展基石。
5、影響中國食品安全水平的五大挑戰將長期存在,中國的食品安全必須打持久戰。
6、食品行業“和平時期”的公眾科普應全面啟動,企業界、科技界需要與媒體有更為深入的合作,需要在《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的框架下,將國家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規及科學知識向公眾進行宣貫與解讀。
7、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進行食品安全事件發布時,應充分聽取科技界的看法。
8、食品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企業家的道德與誠信是食品人的底線,也是維系中國食品工業長久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公眾科普的核心是深刻理解“量效關系”
通過與會專家的科學解讀,記者發現2012年各界關注的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從本質上來說并不屬于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屬于誤讀,而對“量效關系”的理解才是當前食品安全公眾科普中最為緊迫、也是最為重要的內容,需要讓消費者建立“檢出不代表違規,檢出不代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科學認知。
專家組表示,隨著食品科技的不斷進步,食品中有害組分的檢出限值不斷降低,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食品安全監控工作,從而保證了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食品安全監測機構的資質應在此基礎上快速提升,避免諸如“今麥郎‘酸價門’”和“硼砂問題”等因機構誤檢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
專家組同時呼吁,食品工業界應該進一步加強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提升食品安全管控和企業內部自檢的水平,必須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系統,實施全程監控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生產產品,發現問題后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保證產品的安全,減少如“可口可樂含氯門”和“光明奶酪寶寶杯被指含禁放物”等問題的發生。
國內先進搜索引擎首次運用于食品安全年度盤點
此次會議上,即刻搜索針對相關熱點的數字分析成為發布會的一個亮點。即刻搜索是人民日報旗下的互聯網搜索引擎, 2012年6月即刻食品安全平臺上線,這是國內搜索引擎在食品安全領域的首次運用,被譽為食品安全的“放大鏡”和“防火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即刻搜索此次聯合對食品安全熱點的整理和搜集,正是利用了即刻搜索先進的數據搜索功能,對2012年我國發生的食品安全話題進行全網數據分析和基于用戶瀏覽行為的數據分析,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出公眾對我國食品安全整體狀況的關注程度。
此次溝通會也是一次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的大講堂,專家的生動講解使得非食品專業的媒體人了解了很多食品安全知識,糾正了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認知誤區,為日后更加科學、真實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提供重要參考。
與會媒體也呼吁食品領域的專家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要敢于承擔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面對媒體積極發聲,用科學的真實武裝媒介,帶領消費者走出誤區,給食品安全科學的定位,避免“偽專家”和“偽科學”誤導公眾。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教授指出:“透明產生信任,中國的食品工業應在陽光下成長,科學家與媒體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專業領域,但是我們承擔著共同的責任。只有彼此更加坦誠,以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促進消費者健康為目標,以還原科學真實為己任,就能良性溝通,共同致力推進食品安全公眾科普工作,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