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大陸石斑魚產業和科研起步雖晚,但目前已取得迅猛發展。2009年全球石斑魚總產量約7.5萬噸(70%來自養殖),其中60%來自中國大陸,23%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養殖石斑魚主要產地。
石斑魚產業的迅猛發展,離不開以林浩然院士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所作出的貢獻。林浩然院士從斜帶石斑魚性轉變出發,功課了種苗繁育過程中雌雄成熟不同步(石斑魚雌雄變性)、雄性親魚數量少的難題,石斑魚規模化育苗才成為可能。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我們針對石斑魚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成就。首先創建了調控石斑魚生殖活動的理論與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制備了的石斑魚促性腺激素和緩釋促熟與催產劑。隨后又掌握了了調控石斑魚生長發育的理論與技術。在產業的需求下,逐步攻克了石斑魚人工繁殖和苗種規模化培育技術,并根據石斑魚不同生長期的營養需求制備了籽魚和親魚的專用飼料,建立了石斑魚遺傳多樣性與種質的資料庫。為推動養殖產業化,克服池塘養殖模式與近岸網箱養殖模式存在的環境污染、病害頻發、水產品質量下降增問題,創建新的健康養殖模式。并建立了石斑魚工廠化健康養殖技術體系,石斑魚深水網箱養殖技術體系。
目前我國華南地區石斑魚的產業水平完全能夠滿足需求。同時我們通過規范化的技術推廣,親魚培養、苗種繁育、成魚養殖、病害防治等環節已經成熟,體現為互相連接與配套的系統技術,促進了石斑魚養殖產業的分工。
海南省2010年養殖石斑魚產量達6.6萬噸,比2001年增加4倍。雖然石斑魚養殖產業規模擴大,但其發展的局限性依日趨明顯。親魚家系數量少,導致苗種的種質資源少。因此苗種種質退化、成魚小型化和性早熟現象較為嚴重。在育苗和成魚養殖過程中,病害日趨嚴重,寄生蟲、細菌和病毒等不斷出現。
種質狀況必須得到改善,才能使石斑魚持續的發展。在石斑魚優良品種選育方面,通過體色、鱗片、生長、繁殖力等指標建立和完善石斑魚良種選育的指標數據庫。從繁育基礎群體中挑選健壯的親魚進行全人工催產,建立了石斑魚家系,并構建了遺傳連鎖圖譜。
未來的發展方向是進行石斑魚基因組輔助育種,目前已經完成了石斑魚的全基因組測試,并且建立了數據庫。然后開展生長、免疫、基因功能的研究,因為我們知道石斑魚至少要20、30年來選育才能得到優良品種,所以我們用精準的手段,希望快速的培育出抗病的高產的種質。
通盤考慮石斑魚產業發展
石斑魚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總體思路就是以建設資源高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產品優質安全的現代漁業基本內涵為目標,改革和提升傳統養殖技術和養殖模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具體來講,基本的途徑就是要進一步完善苗種高效繁育技術,著力提高苗種成活率和苗種質量,攻克一批優質石斑魚類的苗種人工繁育難題,以擴大石斑魚養殖產業化規模。
我們要解決病害問題,要在完善石斑魚類主要養殖種類基礎營養要求參數和開發精準營養調控技術的基礎上,配置高效、優良、安全、環保的飼料。
在病害防治方面,我們要全面實施以藥物防治技術、免疫防治技術、生態防治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病害防治技術,建立高度靈敏的病毒監測技術合防控措施,進而研制高效的特異性口服疫苗。以建設可持續的高效、低碳、節能、生態環保友好的石斑魚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為目標,改革和提高高池塘養殖模式和近岸淺海網箱養殖模式,因地制宜的發展深海網箱養殖模式和工廠化養殖模式以及其他養殖技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