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春節前到清明這段時間正是牡蠣旺銷季節。今年,浙江三門縣橫渡鎮鐵強村牡蠣又迎來一個豐收年,平均畝產量1300多公斤,畝產值7000多元。2月19日,筆者來到三門縣牡蠣養殖專業村――橫渡鎮鐵強村采訪,與牡蠣養殖戶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別的地方牡蠣采用橡膠帶養殖,而鐵強村養殖戶改變以往的養殖方式,采用條石養殖,他們買來條石插在灘涂上,平均每畝灘涂可插3000多根條石,到5月份,牡蠣自然在條石上面生發起來,這樣的牡蠣無污染。”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潘清清說,鐵強村采用這一方法養殖的牡蠣味道鮮美、肉肥、口感細膩、無污染,因而聞名臺州、寧波、溫州等地。
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組織化程度,2009年2月,鐵強村村民林由喜發起成立了三門縣牡蠣養殖專業合作社,把35戶養殖戶組織到合作社里來,對牡蠣實行統一養殖、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穩定了市場價格,提高了經濟效益。合作社社員羅祥兵欣喜地告訴筆者:“以前沒有建立合作社,不是組織化生產,經過村里的整合,我參加合作社以后,比以前收入要高1/3以上,平均每畝收入7000元以上都有!
“經過20多年的開發,現在鐵強村牡蠣養殖面積發展到1500多畝,凡是可以養殖的地方都養殖了,多則100多畝,少則10多畝,成為三門縣牡蠣養殖專業村和該縣最大的牡蠣養殖基地。”三門縣牡蠣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由喜告訴筆者,“單單牡蠣這一項,每年就能為全村帶來5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
由于鐵強村的養殖條件得天獨厚、淡水資源豐富、灘涂肥沃、水質好、無污染,因此質量特別好,非常暢銷,春節前后來自寧波、臺州和本縣的客戶紛紛上門訂購,蠣肉每公斤賣到25元還供不應求。一位從寧波趕來收購蠣肉的客商笑著對筆者說:“這里的牡蠣個頭特別大,味道鮮美,肉特別肥,深受消費者青睞。如果每天不是早一點來收購,恐怕還收不到一定數量的蠣肉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