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嘉陵江
漁業資源
困境調查
問
禁漁12年
效果如何?
答
資源衰退
并未遏制!
長江漁業資源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漁民困惑:這些年打的魚個頭小了,數量少了,“一年打的魚,沒有之前一個月的多”
○執法困惑:對非法捕魚的人取證難,具體情況比較特殊,目前面臨5大尷尬
○專家困惑:資源衰退是公認事實,但比捕撈威脅更大的是采砂,采砂毀掉的是魚類生活環境
今年是長江流域實施禁漁期制度12周年。2001年,該制度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實施,禁漁范圍涉及10個省市,重慶名列其中。每年的2月1日到4月30日,為長江重慶段禁漁期。
還有半個月,重慶一年中3個月長的禁漁期解禁。這12年來,重慶禁漁效果到底如何?
近日,重慶晨報記者深入江邊船頭,走訪漁民、漁政管理部門和專家后發現,受過度捕撈、水電工程、采砂破壞河床江灘、環境污染等影響,禁漁12年,長江重慶江段的魚類資源衰退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甚至,還有人趁著禁漁期“量少價高”的市場行情,冒著被罰款、被拘留的風險頂風作案。而禁漁期間執法的漁政,也面臨著“彼在明,我在暗”、個個都是“熟臉嘴”、夜間取證難等尷尬,讓禁漁困難重重。
如今,別說被譽為“長江女神”的白鰭豚芳蹤難覓,連10年前常常端上市民飯桌的“水米子”,現在一斤以上的都很少,最大的半把斤,巴掌大小;而圓口銅魚,更是難得一見;真正的崖鯉,野生的,一年見不了幾條……
曾經有著112種土著魚的長江重慶段,正面臨著“低質化”和“小型化”的危險。
“10年全面禁漁,我舉雙手贊同!”西南大學漁業教授姚維志對目前長江漁業的困境表示擔憂,長江漁業資源目前已到最為危險之時。
有著此呼聲的還有漁民。峽口資深漁民“冬瓜”說:禁它個10年8年,今后長江上還有“打魚仔”(漁民)這個職業!安蝗唬覀冞@一代,將成為長江邊上最后一代漁民了!
A
執法
現場
重慶晨報記者直擊漁政工作人員執法
明明看到有人非法電魚
卻因證據缺失行動撲空
4月8日下午5時許,重慶南岸區農林水執法大隊的執法隊員小張回到單位報告,經過幾天巡查,他發現峽口鎮一帶水域有夜間非法捕魚的現象,且當晚可能再次行動。
執法大隊決定立即部署行動。可誰想,執法隊員守了大半夜,雖然眼睜睜地看著非法捕撈分子在江中電魚,但最終的行動還是撲了空。
偵查
“閑逛”中隱蔽偵查
23點半,一輛長安客車從重慶南岸區農林水執法大隊出發,前往幾公里之外的峽口鎮。
車子行進途中,隊長馮挺布置道:“我們這次夜間巡查,首先要密切注意河邊的動向和周圍的異動人員,同時最重要的是注意隱蔽,確保對非法捕撈人員‘人贓并獲’,切莫打草驚蛇。”
因為峽口鎮漁民的數量不在少數,很多當地居民要么跟漁民非常熟,要么是漁民親戚。所以,當車子進入峽口鎮的街道時,馮挺命令將車窗關上,所有人員不得大聲說話,盡量做到在行動結束前不跟當地人接觸。
當來到離長江岸邊不遠的峽口鎮政府所在地時,車子慢慢停在鎮政府門口,而后熄火融入了周圍的一團黑暗。
“下去兩個人到河邊轉轉,發現什么也不要妄動,一定裝作若無其事。”在車子上靜靜等待10分鐘后,馮挺見周圍沒有什么動靜,于是安排兩名執法隊員到河邊漁船的停靠點附近偵查。
異動
可疑人員在江邊出現
十分鐘后,兩名執法隊員返回,告知河邊并沒發現可疑人員。同樣又過了十分鐘,第二次出去的兩名執法隊員回報依然正常。
“小李和小陳,你們兩個在河邊找一個隱蔽的地方觀察,其余人員隨我到上游,隨時保持聯絡!币娔壳扒闆r正常,馮挺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繼續留在原地觀察,另一路人馬趕赴上游到曾經發現有非法捕撈的地方蹲守。
時間來到4月9日凌晨0點15分左右,就在第二隊還沒到達目的地時,馮挺的電話響了。留在原地觀察的小李說,他們發現兩個人,騎著摩托在河邊轉了幾圈,然后把摩托停在河邊,向漁船走去。
“你們兩個繼續觀察,隨時報告情況!”馮挺說道。
隨后,信息傳來:兩個人開動漁船向上游方向行駛。馮挺立刻帶領其他執法隊員步行下到江邊。
發現
河邊好像有人在電魚
“他們行船肯定沒有這么快,我們就在這等候,發現動靜我們就隱蔽!瘪T挺安排道。
等了約有半個小時,江面上仍然沒有任何動靜。馮挺再次確定漁船的動向后說:“他們很有可能在前面停靠貨運躉船的岸邊,過去兩個人偵查下!
幾分鐘過后,前去偵查的隊員發來手機短信說發現情況,河邊好像有人在電魚。馮挺回復說:“注意隱蔽觀察,千萬別打草驚蛇。”隨即,又另派兩人前去輔助偵查。
又等了大約半小時后,前去偵查的幾名隊員返回,他們看到水中有人頭戴探照燈,手里拿著什么東西,在水中不時發出像電焊一樣的燈光。因為不敢靠太近,沒能看清水中人員的面目,也沒敢拍照片留證,此時他們已經返回船上往下游去了。
這時,最初留守在漁船?奎c的執法人員又傳來消息,另一艘船也朝上游開動了。
聽到匯報,馮挺當即決定,留下兩人在此地繼續偵查,其余人員返回剛才的漁船?奎c,等待漁船上的人員上岸后扣留詢問。
變故
無法取證,行動撲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本以為兩艘船,一艘很快會靠岸,另一艘會很快進入上游執法人員的視線,不過讓人納悶的是,剎那間,兩艘船紛紛失去蹤跡。
在焦急地等待中,馮挺聽到了另外一個壞消息:最開始留守在這里的兩名執法隊員被當地漁民認了出來!
“我一再強調注意隱蔽,怎么還是被認出來?”馮挺有種行動泡湯的擔心。
一個多小時后,有一艘船在江面上出現,緩緩駛回停靠點。但因為之前曾經失去兩條船的蹤跡,現在也沒法判斷到底回來的是哪條。
待兩個人靠近后,執法隊員現身并叫住他們。兩人不慌不忙拿出手里的東西,一個鐵鉤,一張油布,并沒有捕魚工具。到船上尋找后,也沒有發現可疑的地方。
“你們干什么去了?”
“我們船上的錨丟了,撈錨去了?”
“為什么不白天去?”
“白天停滿貨船,我這小船靠不攏!
“知不知道這是禁漁期,有任何理由都不能私自開動漁船?這次給你們口頭警告,下次注意!”馮挺說完便讓兩個漁民走了。
凌晨2點,另外一艘船仍然沒有動靜。因為沿岸很多地方人無法到達,偵查無法再進行下去。回去途中,馮挺告訴記者,像這種夜間行動,撲空很常見。“夜間取證也很難,除非抓了現行,我們對此也很無奈。”
8日,執法人員正在清理查處收繳違規用手網亂捕的魚。
縱深>
禁漁期執法 有五大尷尬
對行政執法的漁政部門來說,在執法的實際過程中,也確實存在著一些至今沒找到解決辦法的困難之處。
近日,市農委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副處長李遠征接受晨報記者的采訪,說出了執法的5大尷尬。
尷尬一 “彼在明,我在暗”
絕大多數從事非法捕撈的人,都沒有穩定工作,也沒有正式注冊認證,這些人對于長期和漁民打交道的漁政執法者來說,就是“彼在明,我在暗”,沒有統一和既成的渠道對他們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約束。
另外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他們不是真正的漁民,也無法查證后取締他們捕魚的資格,所以禁漁法規對他們來說幾乎形同虛設。
尷尬二 個個都是“熟臉嘴”
漁政是屬地管理模式,每個區的漁政執法人員常年都是那幾個人,別說跟漁民,就是跟當地居民都可能比較熟。大家都知道執法人員是干什么的,所以心虛的人一看到就有防范意識。再一個,當地漁民、居民,常年生活在一個地方,或者都是兄弟伙,他們的圈子也非常龐大,只要行動被其中一個人“撞破”,就有走漏風聲的可能。
尷尬三 夜間取證很難
執法過程中,最令執法隊員頭疼的就是對非法捕撈行為的取證。因為非法捕撈絕大多數發生在夜間,這就給執法人員的取證工作帶來很大不便。首先執法人員手中缺乏有力的“武器”,不能夠在黑暗中清晰分辨并記錄非法捕撈分子的臉龐和作案過程。其次,非法捕撈分子在發現執法人員行蹤時,可以憑借黑暗瞬間丟棄作案工具,銷毀一切不利證據,然后利用雙方的距離做好應檢準備,或者干脆在水上逃之夭夭。
尷尬四 被“調虎離山”
曾經有非法捕撈分子給漁政執法人員用上“調虎離山”之計,比如他想在A地電魚,就先給執法者打匿名舉報電話說B地今晚會有人電魚。當執法者到B地蹲守時,他卻在A地大搖大擺地從事非法勾當。
吃一塹,長一智,執法者以后便學會了“漫天過!保斀拥竭@種似是而非的舉報電話后,執法人員則分兵而行,不只是在一個地點布控,而是多點撒網,“等君入甕”。
尷尬五 執法被誤認為“犯不上”
雖然禁漁是國家的明令條文,但禁漁執法畢竟還是屬于行政執法的范疇,面對的違法分子也都不是些窮兇極惡、罪大惡極的兇徒,很多人都不是特別能理解漁政的執法力度,覺得“人家不就是搞了幾條魚想賺點錢嗎?至于又罰款又拘留,弄得那么嚴重么?”其實他們是不理解禁漁執法的必要性和非法捕撈給漁業資源帶來的重大危害。
那些電魚的,最多也不過弄了幾斤或者十幾斤魚,即使賣錢也賣不到好多,但要命的是這種做法會讓很多魚失去生育能力,對物種的延續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8、9版文/重慶晨報首席記者 任明勇 記者 王寒露
8、9版圖/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
B
漁民
故事
重慶南岸峽口的兩位“資深漁民”也有話說:
非法電魚能讓魚兒斷子絕孫
我們不想成為最后一代漁民
重慶漁民,自稱“打魚仔”。下水打魚,就是打魚仔們謀生的技能。而“打魚仔”這個職業,沒有退休年齡,但隨著魚越來越不好打,加入這個隊伍的人越來越少,80后、90后一個也沒有,70后不多,早已進入中年的50后、60后成為漁民主力軍。
這段時間屬于禁漁期,不能下水捕魚。在這個漁民休息期,重慶晨報記者采訪了重慶南岸峽口的兩位“資深漁民”。
50后漁民
好多人干的事兒,讓魚兒“斷子絕孫”
李昌華今年已經63歲,還不敢自稱“老打魚仔”。“在這江中,年齡比我大的多,漁齡比我長的人也大有人在!
但老李對這片江水還是有“發言權”!敖吂饩皫资,我們就是為這長江生的。它也養活了我一家人幾十年,我的兒子,也在當漁民!
中華鱘現在成了傳說
李昌華說,不少場合,有人問起見過中華鱘沒有,他就會陷入回憶!安皇俏覜]見過,只是那已是幾十年前的事情,起碼三四十年前!
老李說,那時候都還年輕,他還不算漁民“正規軍”,不過好多朋友都在江邊打魚。每當有人捕到大魚的消息,總是從江中傳到江邊,從江邊再傳到坡上,消息傳得很快!叭缓蟠蠹叶紒砜聪∑妗!
“年齡比我大的那些漁民,他們甚至上千斤的大中華鱘都見過。我見過的,起碼不下400斤重。不過,這臘子魚(中華鱘別稱)早已成了一個傳說!崩侠罡锌!叭斯わ曫B的倒是還有,就在前幾年,附近還有人誤捕過中華鱘,不過是人工放流的!
電魚是斷自己的后路
老李說,在十多年前,他自己都捕過七八十斤的鰱魚。“這鰱魚的頭,花缽那么大,不過肉質有點差,好多餐館不敢要!
李昌華說,這幾年的魚兒,越來越小了,別說上百斤的大魚,上十斤的魚,都少得不得了!爸徊贿^,花鰱除外;枌儆诘偷若~,好多都是人工放到江頭的!
但怪魚卻多了。他聽別的漁民聊天,說這長江里,還有人捕到過鱷魚、食人魚。“可能是一些家里當寵物養的,跑到長江里頭來了。”
而這些年,破壞環境的人倒是不少,比如說在長江里電魚的人!八麄儾皇菨O民,漁民是不會干這樣的事情,因為電魚,是斷自己的后路。”
這電捕魚,不分種類大小,都會造成許多珍貴魚種的數量減少,電魚器釋放的瞬間電量可以電倒一頭牛,小魚一般當時就被電死,對螺螄、貝類小蝌蚪等會造成毀滅性破壞,被電暈后的大魚如果僥幸能活下來,它們的性腺發育也會受到損害,基本喪失繁殖能力,可謂“斷子絕孫”。
而現在部分漁民使用的網,也可謂大小通吃!按蠹乙埠軣o奈,無大魚可打!
60后漁民
與長江打30年交道,越來越看不懂她
人稱“冬瓜”的熊飛,絕對稱得上一位“資深漁民”。16歲開始下水,今年46歲的他,已經有30年漁齡。他的漁船,在重慶南岸漁民的漁船中,排名“01號”。
“世道變了,這長江,打了30年交道,發現越來越看不懂她了,大魚年年變小,有的魚不知跑到哪去了,這樣下去,江邊可能就不會再有漁民了!敝挥行W文化的熊飛,也開始為行業前景擔憂。
當年打魚一年成萬元戶
16歲那年,熊飛就拜了師傅,開始下水當漁民。
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農村土地開始實行承包!拔矣X得種莊稼累,從土里也刨不出幾個錢來。”熊飛記得,那個時候,隨便拿網往水里一丟,再撈上來,魚就在網里了。錢賣不了幾個,但還可以換點蔬菜之類的東西。
幾年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也吹到當時還比較落后偏僻的大興場。有的人開始做生意,重慶城的江邊也有人開始開餐館,賣長江魚!澳莻時候當漁民,遠近還算個知名人物,主要是因為工作好,錢比較好賺!
他記得,1992年,算是自己漁民職業生涯中最得意的年份。“一天打起來的魚,賣它個四五十元,一個月凈收千多塊,一年就成了萬元戶!碑斈辏靡荒甏螋~賺的錢,在峽口農村修了棟房子。
而當時,不少城里工人的工資,一個月才三四百元。
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
但這樣的好光景并沒持續多久!耙皇歉浇滤螋~的人越來越多,二是外地來峽口打魚的也不少。”
“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以前,一網能打100多斤,現在只有幾斤,甚至是一網小魚或河蝦。”熊飛說,如今一年打的魚,還沒有以前一個月打得多。
這段時間禁漁,熊飛就開著漁船去河邊撈礦泉水瓶賣。他船上還有一塊大磁鐵,丟進江里,看有無廢鐵,撈上岸賣幾個錢。“兒子考上大學,給娃娃賺點生活費!
漁民不打魚了,熊飛稱為“上坡”!艾F在上坡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他想,孩子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了,自己就退休!拔椰F在才40多歲,季節一變化,身上就痛,這風濕,這關節炎,10個漁民10個都有,是職業病!毙茱w說。
而他也和很多漁民聊過天,大家覺得該全面禁漁了!敖鼈10年8年,今后長江上還有“打魚仔”(漁民)這職業。不然,我們這一代,將成為長江邊上最后一代漁民了!
11日,西南大學實驗室,水產養殖教授姚維志介紹收集的長江特有魚種標本情況。
訪談>
10年全面禁漁
我舉雙手贊同
昨日,重慶晨報專訪了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他是國家農業部捕撈漁具專家委員會委員,農業部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資源
被稱為淡水魚寶貴家園
重慶晨報:重慶地處長江上游,被稱為中國淡水魚類的寶貴家園,為啥有此一說?
姚維志:不只是重慶,不只是長江上游,整條長江,都是淡水魚類的寶貴家園。而長江的“土著魚”,也就是特有魚類,有142種,其中長江上游有112種。
重慶晨報:我們最常見的土著魚有哪些?
姚維志:比如說圓口銅魚,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圓口水米子。不過又有些不同于普通水米子,比水米子鱗甲要小片些,肉質要細嫩得多。
再如達氏鱘、崖鯉等。這些所謂的土著魚,全世界范圍內只有我們這里才有。從資源保護這個角度講,核心就是這112種土著魚。若他們在我們長江上游消失了,這一特有魚類也就滅絕了。
變化
資源衰退是公認事實
重慶晨報:這些年,這些土著魚發生了什么變化?
姚維志:總的來說,從漁業資源這個角度上講,出現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低質化,經濟價值比較高的優質魚減少了,青波、江團、崖鯉少了,真正的長江魚,比較少見。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小型化。有兩層含義,一層意思是原來長得較大的魚,現在長不大,被長得小的品種取代了。另一層意思是同一種魚,越來越小。
重慶晨報:那這些土著魚,到底減少了多少品種?
姚維志:現在消失了多少種,這個數據不好說,現在不少品種很多年沒有見過了。圓口銅魚,以前重慶萬州、重慶涪陵、重慶江津、重慶永川有很多,現在重慶萬州庫區幾乎沒有,重慶江津、重慶永川江段還有,不過很少很小,只有巴掌這么大。資源衰退,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
原因
采砂比捕撈更具威脅
重慶晨報:魚類生態資源衰退,漁民捕撈是最大的原因嗎?
姚維志:漁船捕撈,尤其是過度捕撈,這只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做了一個詳盡調查,危害性居首的是采砂,漁民捕撈破壞的只是魚種,但魚類生活環境還在。如今很多采砂地都是魚類產卵和索餌的重要場所,比如說一些河床、石灘被破壞掉,尤其是一些卵石灘,針對的就是所有魚。除了采砂外,破壞漁業資源的還有航運、碼頭橋梁、水電站等。
禁漁
贊同10年全面禁漁
重慶晨報:禁漁12年了,有效果嗎?
姚維志:禁漁12年,資源衰退還是比較嚴重。并不是說禁漁沒有效果。若不禁,資源衰退可能還要嚴重。物種保護固然重要,生境保護更加重要。
而一些采砂,哪些地方適合,哪些地方不適合,根本就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也沒有征求漁業部門意見。重慶采砂場很多,你沿著長江走一遭,尤其是上游往四川方向走,滿目蒼夷,沙堆積如山。所以,采砂管理應該加強。
重慶晨報:有專家院士呼吁十年禁漁,對此你怎么看?
姚維志:我舉雙手贊同。長江主要的經濟魚種四大家魚通常4齡成熟繁殖,連續10年禁漁,有兩個多世代的繁衍,魚類資源量將比現在倍增,而且個體增大。屆時,漁業效益會比現在顯著增加,適當捕撈也就不會造成資源衰竭。
而對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江豚、白鰭豚、白鱘等以魚為食的大型動物來說,長江禁漁10年也是它們長久生存下來的唯一希望。如果經過1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魚類豐富起來,這些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將有充足的食物,長江生態環境就會逐漸恢復。
出路
漁民退出,給予補償
重慶晨報:10年禁漁后,餐桌上就沒有了長江野生魚?
姚維志:我手上有個數據,2011年,重慶養殖魚27.5萬噸,捕撈江河野生魚量不到1萬3噸,這還是在市政府建設三峽庫區天然生態魚的背景下,還要從市外調集10多萬噸。假如說,不捕撈了也不影響,應該算不上國計民生的一項動作。
重慶晨報:漁民該咋辦?
姚維志:禁止捕撈后,影響最大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漁民。漁民其實是很弱勢的群體。風里來雨里去很辛苦,重慶江津做過調查,一條船、兩個漁民,一年的凈收入2萬元,而且很多漁民岸上沒有土地。它只是一個謀生手段,不足以成產業。漁民退出,我比較贊成。
我是市政協委員,曾經在提案中提過一個建議。建議是扶貧部門與農業部門溝通,爭取將高山生態移民相關政策適用于捕撈漁民轉產。扶貧部門與農業部門合作,組織對全市捕撈漁民的生產生活狀況進行調查,摸清轉產所需的扶持力度。為了降低工作難度,此項工作可先在長江上游魚類孜然保護區試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