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日,來自美國的海洋養殖水循環系統技術落戶廣東中山市,養殖對蝦可在室內搭建養殖池養殖。不用露天養殖的方法,不但提高產量,而且可減少對蝦的病害。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該技術推廣后,將大大提高對蝦乃至所有水產品養殖產品的安全性。
據悉,傳統對蝦養殖場地一般使用沿海區域、傳統的池塘等養殖環境。因對蝦在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廢水或微生物污染,因此給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被污染的生態環境反作用在對蝦身上,使對蝦產量降低、疾病增多。技術將會變該傳統的露天養殖對蝦為室內養殖,通過在高密度的環保生態養殖系統中,對蝦養殖處于一個封閉、可調控的水循環系統中,可避免因養殖水體與流動水環境直接對流而產生的水污染問題。在養殖過程中,所有對外排放的水體都會進行處理,防止外部水體受到污染。
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美國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專注于水產品養殖研究已有50多年歷史。近日,由該研究所研發的美國海洋養殖水循環系統技術正式轉讓給我市聚喜(廣東)海洋養殖有限公司。該公司今年擬在中山注冊公司,準備打造在全國具有標桿性的養殖基地,目前初步選址在我市的阜沙鎮。
作為呼吸道方面的專家,鐘南山表示,他平時很關心食品安全。“這些年,我發現很多病人身體對抗生素有耐藥性。原因是隨著環境的變化,我們吃的魚蝦等水產品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包括抗生素在內的藥物,這些藥物通過食物進入人體,給人體間接造成耐藥性。此技術推廣,大大提高了水產食品安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