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長期困擾蝦農的病害頻發問題,中山坦洲有破解的招數,筆者從坦洲鎮獲悉,該鎮蝦農通過在蝦塘塘底設置排污管道和池塘整治等方式,定期排出蝦塘污水和清除淤積物,有效改善蝦塘水質和養殖環境,從而減少蝦病的發生。
管道排污保水質
近年來,坦洲鎮養蝦的農戶越來越多,可蝦病頻發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蝦農。原來在養蝦的中后期,蝦塘底淤積物排泄不出,換水不徹底,致使蝦塘的水質大受污染,誘發蝦病。
針對這一問題,坦洲鎮農業服務中心在群聯村的200多畝蝦塘進行塘底管道排污試驗。筆者在試驗的蝦塘看到,蝦塘塘底中間鋪了一條排污管,一臺鉤機正把泥鉤起填平這條排污管。同時,在塘底中間放置過濾裝置,這樣在養殖過程中可以不定期地排出蝦塘污水,并可以隨時進活水補充。
該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朱華興說:“該項目是在蝦塘基礎建設標準上對蝦塘進行改造的,通過實施這個項目從而改善蝦塘水環境,達到減少蝦病的目的。”
整治蝦塘保增收
筆者了解到,坦洲水產養殖戶為了提高蝦塘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對基礎設施薄弱的池塘進行綜合整治,挖深池塘,加高塘基,完善水、電、路、橋設施,清理養殖環境,為實現增產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坦洲鎮蝦農一般用挖泥船清淤的方式整治池塘,但是這種方式清淤效果不明顯。因此,該鎮不少水產養殖戶利用鉤機和推土機聯合作業的辦法,對池塘進行全面的整治。通過徹底“固本強基”,增強蝦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每年臺風暴雨肆虐時,再也不怕漫頂,造成蝦塘損失。
這種整治池塘方式現在已廣為養殖戶接受,去冬今春該鎮整治池塘面積已達6000畝,整治過的池塘由于養殖綜合條件優越,養殖戶紛紛投入養殖效益好的南美白對蝦,面積有1萬多畝。
此外,該鎮還大力推廣蝦塘管道增氧技術,面積達1300多畝,提高養殖密度,提高養蝦效益;一些蝦農在養殖過程中還采取南美白對蝦與巴魚混養的生態養殖方式,減少蝦病,提高對蝦產量,蝦畝產達650公斤,創造高產紀錄。
南方漁網編輯:張弘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