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沙蟲是廣西沿海的特色產品,這種海鮮美食還是生態環境的見證者,沙蟲對生長環境極為敏感,一旦污染便不能成活,有“環境標志生物”之稱。
近3年來,在北海市,小小的沙蟲見證了碧海銀灘仍然是人們喜愛的一片凈海。
依碧海老行業獲新生
4月9日,下午2時許,驟雨初歇,陽光微露。
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大冠沙海灘上,潮水褪去,露出大片的灘涂。
干凈的沙灘上,一位老太用鋤頭輕輕地敲打著沙面,撥開一層薄薄的沙子,三下兩下便往下挖出個沙坑。順著一個冒著海水的洞口,再輕輕地刨了幾把,粉紅色的沙蟲便露出尾巴,老太趕緊蹲下,右手扎進沙坑,手指頭一摳,麻利地把肥碩的沙蟲給拎了出來,扔到身旁的小竹簍里……
老太姓林
隨著天氣的放晴,陸續從村里走出一些村民,三五相邀,走下海堤,趟過海溝,穿越紅樹林,走到已退潮的海灘挖沙蟲。
林老太的旁邊,幾位婦女合力在灘涂上筑起一道小小的沙壩,把海水擋在外面后,干起活來。
“靚仔,挖沙蟲要看沙蟲‘眼’,秘密可不能講給你聽。但是我同你講,這兩年沙蟲多了!47歲的張清霞是銀灘鎮下村人,從事這行已經30多年了,從找沙蟲蹤跡到挖沙蟲她都獨有一手。張清霞說,銀海區沿海一帶30多公里的沙灘都是附近村民挖沙蟲的作業區。在2010年之前的一段時間內,沙蟲越來越難挖。當時,每次趕海回來一般只挖得幾兩沙蟲,而且因沙蟲個頭小收購價格偏低,經濟效益不算好。而從2011年開始,村民發現,同一片沙灘上能挖到的沙蟲越來越多。“來挖沙蟲的不僅有本地人,還有外地人。特別是去年冬天,有些人1天能挖好幾公斤!贝迕窳悍紟卒z頭挖下去,便捉到了一條沙蟲。她說,這兩年,大家每次趕海挖沙蟲都滿載而歸,一般都能挖到三四公斤。而且,去年以來鮮沙蟲收購價格每公斤在70元左右,價格不低。
對于沙蟲變多的原因,村民議論紛紛。“以前挖太多。休養幾年就多了唄,就跟休漁一樣!庇腥诉@么認為!吧诚x愛干凈。以前那么多蝦塘,一到春天沖洗蝦塘,那么多藥水都沖到沙灘上來了。還有城里的污水也從這里排出去,沙蟲不少才怪呢。”一位姓謝的婦女則感慨。這兩年,蝦塘少了,沒有城市污水了,沙蟲就多了。
“你家原來不是有三個蝦塘嗎?”另一位村民笑道!艾F在只剩一個,那么多村干部來做工作,說得我們家心服口服,現在知道環保的好了。”這位婦女說著,也笑起來。
一個小時過去,林老太竹簍里的沙蟲掂量著已有一公斤多,這意味著她掙到將近70元。一年12個月,只要潮汐合適,不下雨,都適合挖沙蟲,收入三四萬元問題不大。
逐污水生態建設發力
“海灘上沙蟲的增多,得益于海水的潔凈!睋焙J兴a畜牧獸醫局高級工程師李芳介紹,沙蟲是特色產品,只分布在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鐵山港區營盤鎮、合浦沙田鎮等幾個地方,由于沙蟲對海水和灘涂環境的清潔度要求極高,如果海水、灘涂遭到污染,便不能存活,所以有“環境標志生物”之稱。據水產部門統計,2011年以來,銀海區大冠沙至白虎頭一帶沿海灘涂沙蟲等生物量出現了大幅度增加,也從側面反映該片區域沿海灘涂環境的變化。
銀海區沿海灘涂環境污染減少,生態得以改善,得益于北海市大力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按照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更要“碧海銀灘”的生態發展理念,該市圍繞建設“生態北海、濱海人居”的生態宜居文明城市的目標,在鐵路以南銀海區轄區建設污水管網整治工程,先后開工建設了四川南路、廣東南路等路段污水管網整治工程,對沒有經處理就直接排入銀灘的生活污水進行截流、收集,通過泵站輸送至污水處理廠,污水經過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排入附近江河或大海,降低了排污對水環境的影響。
另一方面,北海市政府對銀灘鎮沿海1.9萬多畝蝦塘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及依法征收,過去數以千萬噸計的養殖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大冠沙至白虎頭沿海一帶海面的現象沒有了。在加大對大冠沙灘涂保護力度的同時,政府還定期組織在大冠沙至馮家江一帶灘涂上種植具有凈化水質、抗浪護堤作用的紅樹林,增加灘涂的紅樹林植被面積。
海岸上生活污水實施截流和養殖污水實現斷流,海灘涂紅樹林面積不斷增加,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使銀海區沿海一帶灘涂污染越來越少,為沙蟲營造了良好繁殖和生長環境。根據環境監測部門近兩年來對北海市轄區主要河流、水庫常規水質監測和巡測成果,以及2011年對北海市部分水功能區補充水質調查的結果,北海市大部分水功能區總體水質達標。
而據北海市水產部門統計,不僅在銀灘鎮,營盤鎮、竹林鎮等幾個北海沙蟲主產區的灘涂沙蟲等生物量都在由少變多,表明這些區域沿海灘涂生態環境也在不斷優化。
拓思路解發展后顧之憂
趕海歸來,村民們要穿過一片茂密的紅樹林。放眼望去,紅樹林向堤岸兩邊延伸,望不見盡頭,不時看到幾只白鷺掠過樹梢。
“在這里,大家不僅可以欣賞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還能體驗挖沙蟲、抓螃蟹的漁家樂趣!庇^賞長廊上,導游張小芳帶著一群游客,對記者說。
“大學畢業就回來了,好幾個同事都是附近村子的姐妹。”25歲的張小芳是銀灘鎮下村人,她說,2008年的時候,大冠沙開發建設了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游區,她就是第一批原住民的導游。如今,雖然鎮里的年輕人不再靠“趕海”挖沙蟲手藝討生活了,但挖海螺、挖沙蟲、抓螃蟹、摸蝦卻成了最具有北海疍家特色、最受游客歡迎和體驗漁家生活的新玩法。
近3年來,北海市區快速向南拓展,一大批建設項目也紛紛落戶銀海區特別是銀灘鎮轄區,不僅增加了當地百姓的就業機會,還拓展出更多的經濟增長點,探索出一條生態和諧的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