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圖為:好大一只小龍蝦。
湖北是小龍蝦養殖第一大省,往年都是鄂蝦往外走,風風光光的,乘汽車,坐火車,搭飛機,被送往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線城市餐桌和加工企業的流水線,今年不知是咋個搞的,外地蝦都坐飛機到武漢來了,咧是么回事呢?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有媒體報道,素以盛產小龍蝦聞名的湖北,卻讓來自成都的小龍蝦爬上餐桌。南航湖北分公司貨運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外省小龍蝦流入量平均每天都有四五十件,少則800公斤,多則上千公斤,大多來自成都。
為何會出現這一“反常”現象?記者近日試圖一探究竟。
小龍蝦持續火爆消費市場
5月25日傍晚5時許,赤壁市鬧市廣場,大排檔早早擺開桌椅,迎接食蝦客的到來。“潛江小李子”油燜大蝦店的老板娘小李,忙不迭地招呼客人,將餐桌擺到了步行街對面。她介紹,每盤88元至108元的小龍蝦,平均每天賣25公斤至35公斤。
這樣的店,一溜兒開著10多家;數十步之外,隔著一條馬路的廣場,數十個主銷小龍蝦的夜市攤點,在車水馬龍的喧囂中營業。
知情人介紹,這些蝦店,均是近兩三年開張,每年經營5個月,生意好的,一個夫妻店可賺純利約15萬元。省內潛江、赤壁、武漢等小龍蝦主產地,小龍蝦餐館如雨后春筍,僅潛江今年新增蝦館100多家。
小龍蝦紅火完全是食客吃出來的。近10來年,食客吮吸咀嚼中,小龍蝦從外來入侵物種,搖身一變,紅透消費市場。目前在國內一線城市,大規格小龍蝦單只超過25元。
在國際市場,我省小龍蝦暢銷歐美,出口量跳躍式增長,去年達1.66萬噸,價值1.69億美元,每噸價格超過1萬美元。
餐飲與加工環節爭搶蝦源
5月24日上午9時前,監利縣汴河鎮南河村蝦販陳寶林,已付給蝦農150900元蝦款。每年3月末至8月中旬,陳寶林每天的收蝦量達2至4萬公斤,高峰時所需流動資金達50萬元。
陳寶林將蝦分成6個等級,30克以上的大蝦,銷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20克至30克的中等蝦,省內餐飲市場;20克以下的則主銷省內加工企業。綜合看,70%為小規格蝦,主要賣給企業。
加工出口與國內餐飲消費兩個市場均火爆,直接導致了蝦源爭奪戰。
在潛江,主要生產蝦仁、整肢蝦、辣粉蝦的萊克水產公司,近3000名工人在忙碌。收購、清洗、蒸煮、剝殼、急凍、包裝。為了搶抓生產旺季,工人們吃住在公司,有的甚至放棄中餐,每天站立工作10至12小時。公司辦公室主任修齊介紹,龍蝦產品主要以出口為主,自2005年出口630萬美元起步,去年出口量已增至1.1億美元。
、
省外加工企業悄然將爭奪蝦源的觸角扎根我省。
位于監利縣的天宏水產有限公司,500名工人每天加班加點生產蝦仁。監事長方春林介紹,公司主要為江蘇寶龍公司做貼牌產品,估計今年加工的成品將達1萬噸,同比增長25%。
爭奪資源的背后,除了巨大的利潤誘惑外,實質在于小龍蝦的產量滿足不了需求。
省水產局產業處處長葉建剛介紹,去年,我省小龍蝦面積450萬畝,產量30.22萬噸,約占全國小龍蝦產量的65%,小龍蝦產品出口量約占全國7成。但從加工產能上看,全省有37家年加工能力超過5000噸的企業;僅萊克、德炎、華山、高龍、神鷺5家水產品加工公司的產能,就達21萬噸,因資源有限,實際加工量僅13.7萬噸。
另據省小龍蝦產業協會秘書長吳本遠估計,省內小龍蝦餐飲消費量約10萬噸,向江、浙、滬、京等地外銷8至10萬噸。
綜合算賬,餐飲與加工需求都吃不飽。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小龍蝦從四川蹦到武漢餐桌了。
苗種是最大制約因素
赤壁市食客萬曉明發現,吃蝦時間不斷提前,小龍蝦的個頭卻越來越小了。他分析,一方面,是大蝦子流向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線城市,另一方面,是長期近親繁殖導致種質資源明顯退化。
在鄂州萬畝湖畔大山村的田頭市場,販蝦人王和松也有同感。雖說這幾天仍能收購三四千斤,但7成是每斤50至100只的小蝦子,大多直接賣到加工廠。在監利天宏水產公司,稍大些的被挑選出來做蝦仁,小的被甲魚養殖戶回收當飼料。該公司以前用單重18克以上的小龍蝦做蝦仁,現在都是18克以下的。
需求火爆,供給卻跟不上,這在當下市場經濟條件下是較為罕見的,業內人士認為,苗種是“瓶頸”。
省小龍蝦產業協會會長、湖北萊克水產食品公司董事長鄭玉林認為,小龍蝦是外來物種,野生資源本來不多,近年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小龍蝦大量近親繁殖,體質變差,抗病能力下降30%,發生了質的退化。
從科研角度而言,小龍蝦開發利用是最近10來年的事,如何增量提質,目前研發不夠,成果有限。
品種選育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今年2月,省政府斥資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龍蝦產業繁育技術研究。今年6月的潛江龍蝦節上,萊克公司龍蝦種苗選育繁育中心將啟動建設。
農民也在積極探索。鄂州的余國清、高彭保、張衛東等養殖戶盤算著,等這一季忙完了,去鄱陽湖、洞庭湖買些親本蝦回來,改良品種,避免近親繁殖。
去年,赤壁的吳孝明前往監利、洪湖、長沙等地收購部分種蝦,投放在田里,摸索遠距離雜交。今年,他田里出的蝦,大蝦占7成,畝均效益近3300元,明顯高出其他地方。
相信經過上下共同努力,品種退化問題將得到化解,小龍蝦產業會為農民創造更多財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