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6月21日一早,經過三個月的春季禁漁期后,世代居住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畔的漁民老劉駕駛維修一新的漁船入湖捕撈,“希望今年能有個好年景”。
經過12年數以億計的魚苗被人工放流至鄱陽湖區,加之嚴格執行春季禁漁,鄱陽湖近年來漁業資源衰退趨勢有所遏制,漁業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江西省漁政局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為增加漁業資源,江西省從2002年開始嘗試大規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經過10余年的發展,放流規模也從2002年的4萬尾增加到2012年的15億尾。
鄱陽湖地處中國南部江西省,該省水系發達,北接長江,南靠珠江,是中國內陸的漁業大省。全省漁業水域總面積2500萬畝,其中天然捕撈水面2016.85萬畝。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活動給水生生物資源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漸突出。
據江西省漁政部門統計,1962年鄱陽湖捕撈總產量曾達到4.2萬噸,1985年下降到2.7萬噸。1983年鳳尾魚產量約110萬公斤,1988年下降到55萬公斤;銀魚的歷史最高產量曾達20萬公斤,現已形不成漁汛。
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農業部決定在長江流域及鄱陽湖、洞庭湖全面實施禁漁期制度,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鄱陽湖開始實行全湖范圍禁漁制度,在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的禁漁期內,禁止所有捕撈作業。
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環資科科長劉小龍21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去年增殖放流的15億尾魚苗中,珍稀魚類164萬尾。其中向鄱陽湖區就投放超過2.2億尾青、草、鰱、鳙等經濟魚類魚苗,珍稀魚類4萬尾。”
江西省鄱陽湖漁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鄱陽湖區漁業資源衰退趨勢目前有所遏制,漁業生態環境日趨改善。(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