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昨天的調查中,記者發現,市場監管局從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列出水產品的監測標準,主要依據國家農業部的相關標準,監測水產品的藥物殘留,包括針孔雀石綠、氯霉素、喹諾酮類(恩諾沙星、環丙沙星和諾氟沙星)硝基呋喃代謝物和甲醛。
而疾控中心網站一份2012年第三期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簡報中顯示,他們對水產品的監測項目包括了甲醛和孔雀石綠等相同部分,也包括了副溶血性弧菌、貝類毒素、和鎘、鉛、汞等重金屬成份。在2012年5月的監測報告中顯示,91份樣品合格率僅為53.85%
食安局:重金屬納入監測 只是結果未公開
今天,市食安局回應稱,事實上他們也把鉛、鎘、鉈等重金屬的檢測納入了監測體系中,只是依據國家強制性要求,沒有對外公示。食安局提供了一份數據統計材料,2012年全市政府農產品檢測機構共抽檢水產品樣品12800份,抽檢合格率為97.64%。其中農檢中心2012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中,重金屬方面,共抽檢水產品126份樣品,對水產品中的鉛、鎘、鉈、甲基汞、無機砷進行檢測,樣品檢測全部合格。
食安局:監測結果應由市場監管局發布
至于為什么,疾控中心的監測顯示,貝類產品重金屬超標嚴重,合格率僅為32%,食安局表示,按照相關規定,關于食品抽檢結果由市市場監管局對外公布,而報道中的數據并非出自市監局,且文中“深圳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早已沒有運營。記者查閱疾控中心網站確實發現,最新的一篇更新也在2012年,完全沒有2013年記錄,他們表示,這次的數據不是主動發布,而是記者在進行其他采訪活動時發現的,之后,也不會再提供有關檢測的詳細信息。
市民還是期待兩政府部門能公開更多的信息,這樣才能打消對水產品監測的疑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