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鮮打撈出海的海膽。
“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黃姑魚)假金龍;三月黃只(雀)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鯡鯉)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在南澳,這首魚謠被廣為傳唱。然而,由于過度捕撈,歌謠中魚群集結的場景如今只存在于老漁民們的記憶中。漁汛不明顯甚至不存在讓漁民們心里沒了譜,漁業生產受到制約。
“中上層魚類的魚群集結性強,群體大,種類穩定,更替正常,資源發生量可觀,漁場范圍廣,中心漁場明顯。漁獲種類、產量、產值穩定……”這是記者在一份2002年一份有關汕頭臺灣淺灘漁場(簡稱“汕頭臺淺漁場”)的調查報告中看到的。那會兒,漁民們還能唱著魚名歌,在每一個季節里捕獲到最肥美的魚兒。不過如今,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偉州告訴記者,“汕頭臺淺漁場”是我市乃至潮汕、廣東省、福建省和港澳臺地區的重要漁場,也是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較為豐富的海區之一。漁場自上世紀80年代開發以來,我市每年的海洋捕撈產量約有80%來自該漁場。但近些年來,底層和近底層魚類資源明顯衰退,漁獲種類從高營養層次向低營養層次、從大中型向中小型變化。優質魚類比例明顯減少,大黃魚、鯧魚、馬鮫、黃花魚、真鯛、黑鯛、鯊魚等品種已形成不了漁汛。
南澳漁民吳先生“討”了一輩子海,近幾年來,他不再出海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海不好“討”了,常常出海大半個月,捕不到好魚,賺不回成本。吳先生從小就對魚謠爛熟于心,“以前出海,對照著漁名歌,就知道這一趟會收獲什么。”而現在,漁民們出海都心里沒底,沒有了漁汛,漁民們常常只能“望洋興嘆”。
對南澳漁民的感受,濠江漁民張兄也表示深有同感。在張兄的記憶中,父輩們最常捕撈到的帶魚、二長棘鯛、白姑魚、絨紋線鱗鲀等現在都少見了。“這些都是底層和近底層的魚類,也是傳統捕撈的魚類,但近些年來,數量明顯減少。”張兄感嘆地說,每年只有在伏休后剛開捕的8月產量會比較好,其次為9月,但捕獲的也多是蟹類、蝦類和一些小型低值魚類等,經濟效益都不高,那些高值的“馬鮫”、“槍魚”、海馬都不見身影了。“海越來越沒貨了,漁民的日子不好過了。”
陳偉州說,近年來,由于海洋資源持續衰退,油價不斷上漲,不少漁船陷于虧損狀態,漁民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保護海洋環境刻不容緩”,有關專家稱,近10多年來,機動漁船盲目發展,捕撈強度大大超越了漁業資源的承受能力。近些年來,還出現了電、毒、炸等濫捕現象,漁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有關部門應對這種滅絕性捕撈,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違禁漁具漁法堅決取締,以保護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的合理利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