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這是龍膽石斑魚,市價40多元一斤。”在西沙晉卿島附近海域的一口深水網箱中,幾百條龍膽石斑魚上下翻騰。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所長李向民告訴記者,這種在西沙養殖的石斑魚品種一條最大可以長到200多斤,經濟價值極高。
在這一片海域開發深水養殖的是海南瓊海潭門鎮的漁民盧傳安。將近300畝的海面上,覆蓋著大大小小200多口網箱,網箱里養殖了龍膽石斑魚、軍曹魚、龍蝦等名貴海產。“現在年產量能達到幾十萬尾,一年實現上千萬元收入沒有問題!”盧傳安自信地說。
盧傳安告訴記者,現如今在我國西沙和南沙海域,珍貴漁業資源逐漸稀缺,于是就從捕撈轉向養殖。“深水網箱這種養殖方式以前在近岸試過,但效果比不上在西沙。”在西沙搞深海網箱,依靠的是良好的溫度條件和水質條件,能夠實現快速養殖、綠色養殖。
正在一口網箱附近監測水質的海南省水產研究所博士羅鳴說,以一口養殖軍曹魚的網箱為例,長、寬、深都為七米,造價在十幾萬元,但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短時間收回。在西沙,即使在最冷的冬季水溫也在25攝氏度以上,軍曹魚可以縮短三分之一的生長期,肉質也比較好。“在這里養殖不受污染,是地道的有機食品,價格比市場上普通品種要高不少。”
“以前想吃到一條這么大的石斑魚可不容易啊,很難抓!”正在給石斑魚投放飼料的漁工黃田深說,現在在網箱里把魚養大了,想吃多大的都可以。“這些魚往廣東、福建很好銷,有時還賣斷貨哩!”
2011年5月,盧傳安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并貸款300萬元在西沙晉卿島投資抗風浪深海網箱養殖。經過兩年多時間,規模逐漸擴大。2012年,盧傳安的100多口網箱給他帶來了2000多萬元收入。
“我的員工以漁民為主。深海網箱相較于傳統的捕撈方式更安全,經濟效益好。一些漁民年紀大了不能潛水作業,我就把他們招過來,轉變生產方式,由捕轉養,帶動他們再就業。”盧傳安說,像黃田深這樣的漁工基本是他從潭門鎮招來的有經驗的漁民,大約有150人,輪流來晉卿島看護網箱。
據三沙市有關負責人介紹,三沙市制訂了深水網箱養殖發展規劃,目前海南省已有四家公司先后獲批在西沙永樂群島、南沙美濟礁、渚碧礁等島礁,利用自籌資金開展深水網箱養殖工作。隨著多家海南漁業公司的進駐,僅西沙永樂群島的深水網箱今年內有望突破千口。
李向民說,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正在跟盧傳安進行科研項目合作,加快新品種繁育,實現科學養殖。“通過深海網箱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吃上三沙的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