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丹東傍海,四季海鮮不斷,有著濃郁的地方美食特色。然而,伴隨近海資源的退化、枯竭,一些海產品的來源呈現了多樣化態勢。它們來自哪里,分布狀況又如何?本組稿件從捕撈、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擷取了多個鏡頭,一探究竟。
養 殖
雖然縊蟶、東方蝦、河豚魚、海蜇均來自大海,可如果讓它們生活在同一漁塘且相安無事,恐怕很多人難以置信。7月4日,記者在東港市祥順漁業有限公司的港灣養殖場采訪,但見寬闊的海水池塘沒有盡頭,水面上漂著一只小船,艙里裝著凍成板兒的餌料魚。
“這個池塘里,最下面的縊蟶生活在泥灘中,上面分別是東方蝦、河豚魚,海蜇在最上層。”場長仲崇愛告訴記者,如果在大海里,這4種動物相遇難免會互相廝殺,可在這里卻能和平共處。“河豚魚不吃海蜇,但吃蝦,可東方蝦游速快,蛻皮前河豚魚根本抓不住它。縊蟶生活在泥里,與其他生物互不打擾。”仲崇愛說。
據仲崇愛介紹, 2005年以前,海水池塘一般采取單養方式。2005年后,公司先嘗試將縊蟶和河豚魚混養,逐漸又增加東方蝦和海蜇兩種生物。現在,這個百畝多的池塘里,投放東方蝦苗3萬多尾、河豚魚苗2300尾。海蜇分3茬投放,每茬投放700多尾幼苗。“這樣算來,4種生物立體混養,效益比過去單養翻了三四倍。”仲崇愛說。
“這幾天,我們就忙著捕撈海蜇。頭一天,這個池塘就捕了55公斤海蜇,最大的一個能有八九公斤重。”仲崇愛告訴記者,到8月末,則開始收獲縊蟶。等9月7日左右,得把鮮活的河豚魚裝車運到河北過冬,這之后便捕撈東方蝦。“近幾年,魚、蝦、貝源源不斷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與港灣立體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有關。”仲崇愛對立體混養頗感自豪。
據了解,東港海岸線長126公里,擁有海域面積3500 平方公里,淺海106萬畝,灘涂36萬畝,港灣12萬畝,盛產黃蜆子、梭子蟹、雜色蛤等145種海產品,其中雜色蛤、大黃蜆子、梭子蟹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了讓更多的鮮美海產品走上尋常百姓餐桌,東港建成港灣立體養殖、貝類高產精養、工廠化海水循環等養殖基地,梭子蟹、河豚、牙鲆等實現了港灣養殖,海參、河豚形成了從育苗到生態養殖,建成設施漁業、港灣養殖、灘涂貝類養殖、淺海貝類養殖、淡水養殖和稻田漁業六大養殖基地。
捕 撈
藍天下,一艘艘漁船靠在一起密密麻麻停泊著,這是7月4日記者在東港市一個碼頭看到的情景。此時正值休漁期,記者聯系到兩位船主,就我市海洋捕撈業現狀與他們攀談。
黃樹平,遼寧大平漁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8年涉足遠洋捕撈產業。他介紹說,捕撈分為大洋性漁業和過洋性漁業。前者是指200海里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公海作業,后者為近海捕撈。我們日常買的刀魚,大部分來自遠洋捕撈,三四厘米寬的刀魚,黃海有一些,他估計每年正宗黃海刀魚的產量僅在200噸左右,且售價很高,前年達到每公斤600元。“大頭寶”,有人也叫小黃花,黃、渤海有一些,80%則來自大西洋的南美洲海域。而螃蟹家族,如花蓋蟹、嘟嚕蟹、石夾紅,我們海域的產量占50%左右,其余來自與他國的聯合捕撈。最富盛名的梭子蟹僅有20%,虎頭蟹全部產自我國的黃、渤海。海螺的情況類似,我們占40%,60%為聯合捕撈。蝦爬子莊河附近海域產量挺大。鲅魚系列的燕鲅、臺鲅,產自黃渤海,但是量不多。華子魚、踏板、海鯰魚、鳘魚系列,我國有一些,相當一部分則來自科特迪瓦、象牙海岸、喀麥隆、安哥拉、納米比亞、加納等非洲國家及印度尼西亞的附近海域。青蝦鴨綠江口海域多一些。黃樹平說,目前,他們仍有18艘遠洋船漂在大洋上作業。他們的魚貨銷售分三部分:入魚國本地,歐洲,中國。運回數量較大的魷魚,占到丹東本地捕撈量的30-40%,有幾千噸左右。
據船主潘立軍介紹,今年他的船4月20號出的海,到黃海捕撈一種俗稱“沙里鉆”的餌料魚。除休漁期外,只要出海,都要呆上挺長一段時間。打上餌魚,由接貨船帶上給養,把魚貨駁回,處理后冰凍保存。9月份,餌魚主要為“晴天爛”。餌魚占了他每年收入的大半,當然,也是碰到什么就捕什么,有鲅魚、辮子魚、海鯽魚、鯧魚(晶魚)、梭魚、黃魚等等。海上作業風險大,他給自己兩條船的船員都上了保險。
加 工
細心的人會發現,市場上來自本土的即食海產品越來越多,大黃蜆子、海參、雜色蛤、魷魚仔、烤蝦、香螺、魚脯……讓人眼花繚亂。
“過去,東港海產品加工粗放。經過10多年的發展,如今東港依托科技創新,走上精深發展之路。”東港市海洋漁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東港海洋食品加工業實現產值31億元,正由鮮食、低端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高端高附加值產品轉變,涌現了“阿爾蒂”、“比奇”、“漁之郎”、“海帝王”、“天賜貝類”等一大批品牌,產品受到國內外客戶的青睞。
7月4日上午,記者在多次消毒后,走進了位于東港經濟開發區的丹東永明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露出一雙眼睛的工人們,將洗凈的魷魚平攤在網上。“這里是無菌加工車間,僅是魷魚足,就得經過嚴格篩選、清洗、加工、烘焙、殺菌等12道工序才能完成。”陪同采訪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永明公司的主打產品就是魷魚系列產品的深加工出口,年加工量達1萬噸以上。2012年,公司年產值1.8億元左右,其中外貿出口2300萬美元。
永明公司辦公室主任于金波告訴記者,去年11月,公司成為遼寧·東港海洋經濟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的試驗基地,短短幾個月,達成9項合作意向。現在,公司不僅研發技術含量更高的海洋食品,還向海洋藥品、海洋新材料等海洋“高端精產品”進軍。
近年來,東港海洋經濟異軍突起,不少水產加工企業通過與水產科學研究院所、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聘請專家教授等方式,進行即食海產品的研發。仁達食品水產品加工種類繁多,魚類、蝦類、蟹類、貝類共達五六十種。鴻洋食品開發生產的雜色蛤、青柳蛤、鯡魚、魚是 魚及即食罐頭也早已打入國內國外市場。
記者采訪發現,本地干海貨和即食海鮮,在市場非常受寵,同時也成為不少外地游客搶購的旅游產品。市民楊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人都喜歡吃本地即食海鮮,做湯、煮面條、炒菜、蒸雞蛋糕,都離不開海米、蝦醬。每次親屬到來,她也不忘買些即食海鮮作為禮品饋贈。
東港依海而建、借海而興。今年上半年,東港水產加工量74833噸,實現產值116.5億元。海洋漁業既是東港的靚麗名片,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批 發
說起在丹東地區批發海鮮,東港的黃海水產品批發市場首屈一指,有批發業戶530余家。大黃蜆子、梭子蟹、大黃魚、海參、鮑魚、對蝦、文蛤、紅鰭東方豚等品種多樣的海鮮應有盡有,儼然將“海底世界”搬進了大市場。
市場是24小時營業,最集中的交易時間是晚上12點到早晨5點左右。記者7月3日下午來到黃海水產品批發市場時,這里顯得有點冷清。原來,市場白天都是往外地發貨,如鞍山、本溪、沈陽、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到了晚上,丹東、東港、鳳城、寬甸、岫巖、莊河一帶的販子才會聚集到這里。
在一家經營魚類的檔口,兩名工人正將收購上來的魚裝進保溫箱,加上冰,用膠帶密封。“這些魚晚上7點就要發往大連。”檔口的老板是東港市十字街人,姓隋,經營海鮮生意已經10多年了。每天,老隋都要將上來的貨分類,丹東的客戶會提前打電話預約,選好品種、大小,價錢也談好,晚上來了拉著就走。
老隋說,海鮮的價錢半天一變。一方面是看供應量,貨多價錢就掉下來。另一方面則看海鮮的新鮮度,新鮮的就能貴一些。魚的價錢變化幅度較小,螃蟹浮動最大。現在是淡季,每天沒有那么忙。要是開海了,一天兩個潮水,每個潮水都會有大批的貨上來。最辛苦的就是熬夜,趕空就要補一覺,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左右。
黃海水產品批發市場的方經理向記者介紹,市民平時吃的海鮮,不僅有東港地區海上捕撈和養殖的,還有外地的。例如:丹東市場上的鮑魚、海參有三分之二來自大連;大黃魚全部來自福建;秦皇島、莊河的黃蜆子也占一定比例;螃蟹以大連和山東的居多;還有營口的白蝦;鲅魚、刀魚也是以外地的為主,可以說網羅了全國各地的海鮮。這里已經成為丹東地區主要的海鮮集散地,全年交易額在12~15億元,丹東市民餐桌上消費的海鮮,90%都是從這里批發出去的。
抓 貨
7月5日晚11點30分,當人們已經進入夢鄉的時候,海鮮小販田華已坐上了開往東港的貨車,到黃海水產品批發市場抓海鮮,然后回到賓館溝附近擺攤。
大約行駛了50多分鐘,貨車來到黃海水產品批發市場。深夜的黃海水產品批發市場燈火通明、人來人往,來自丹東、鳳城、寬甸、通化、本溪等地的海鮮商販都集中到這里抓貨。
一下車,田華便穿梭于各個海鮮批發檔口,螃蟹、香螺、蜆子、各類魚等都是田華物色的對象。
田華一邊看貨一邊和其他販子打聽今天海鮮的行情。當天,蜆子的價錢為每公斤4.2元至16元不等。田華和一起來的同伴商量后,拿了250公斤個頭中等的黃蜆子,其中田華要了50公斤,他們這樣一起進貨能便宜點。
市場上新鮮海鮮的總量不是很多,一些商家拿出冷凍海鮮作為補充。在一家經營冷凍海鮮的檔口,店老板告訴記者,很多小販都會來拿點冷凍的海鮮與新鮮的搭配著賣。田華暫時不用上冷凍海鮮,她很想抓點螃蟹回去賣,但看到貨色不好,最后還是決定不要了。
6日凌晨1點40分左右,田華抓貨完畢,只要了100公斤的黃蜆子和15公斤的黑蜆子。她說,天熱海鮮不易保存,不敢多抓。每年她從4月下旬開始出來賣海鮮,一直到10月末。
包括司機在內,這輛車共載了9個人,他們都是批發海鮮到丹東各個早市零售的。一位姓趙的大哥上貨最多,他告訴記者,這些貨不僅在早市上銷售,還要給飯店送,這樣深更半夜來抓海鮮,他已經干了10多年了。
一般情況下,貨車要到4點鐘才能往丹東返,這時大家的貨基本抓完了。記者大致看了一下,車上一共有10多種海鮮,蜆子、鮑魚、大黃魚、鲅魚、刀魚等。
早晨5點左右,貨車載著海鮮和田華他們回到丹東,分赴各個早市。這些剛剛抓來的海鮮,很快便會裝進市民的菜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