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降雨過頻 個別參圈海參大面積死亡
專家認為,類似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緩解
連續降雨,短期內大量淡水注入,直接影響封閉養殖池塘內海水鹽度。眼下,每增加一次雨水,都可能擊穿海水鹽度20度的海參存活底線。記者了解到,從6月中下旬開始,本市已有海參養殖戶遭遇大面積海參死亡現象。
莊河已有海參出現化皮情況
去年夏天連續暴雨導致參圈鹽度驟降,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導致大連海參減產兩三成。今年夏天,連日大雨再度來襲,海參再次面臨生死關。
金州杏樹屯海參養殖戶劉先生的手機里專門下載天氣軟件,如同股民看股市走勢一樣,他每天都盯著天氣預報看。“每一次降雨對我們來說都可能是‘致命’的威脅。 ”劉先生介紹,海參對海水鹽度很挑剔,26-33度最適宜。而每一次降雨落入參圈,對圈內鹽度都會造成影響。當鹽度低于20度,海參將逐漸化皮死亡。20度相當于海參生死紅線。劉先生回憶,去年夏天連續3天暴雨,池內鹽度最低時僅為18度,海參陸續出現大面積化皮死亡。盡管今年雨水也很大,但情況比去年樂觀,劉先生說,7月以來鹽度從28度降到22度,處于謹慎維持階段。
除了鹽度,雨天還會影響水底的光合作用,導致圈底缺氧,藻類發生腐爛致菌群失衡,進而影響海參存活。此外,海參養殖圈的位置也很重要,靠近河流及河水入海口附近的海參圈受災情況最嚴重。和金州養殖戶劉先生相比,莊河的張先生就沒這么幸運。6月中下旬莊河地區雨量為全市之最,張先生投入100多萬元的海參苗危在旦夕,前一段時間海參已經出現大量化皮死亡的情況。但后來經技術人員的調整,現在情況已有好轉。
底播增殖海參未受影響
野生海域底播增殖的海參并未受到沖擊。棒棰島國家級刺參原種場工作人員表示,盡管雨量增加,但對自然流動的海水不構成威脅,所以在自然海底生長的海參沒有受影響。
另外,本市室內海魚養殖未受降雨影響。記者從本市最大的海魚養殖公司了解到,魚類養殖用的是地下海水井的海水。海水井從地下20-30米取水,不受雨水影響。
補救措施
換水時小心別讓農田水流入
在專家看來,海參“見雨死”的問題是能夠通過技術手段緩解的。大連海洋大學教授周瑋說:“我們對養殖戶進行了多次培訓,但仍出現大面積死亡的情況,叫人心痛。 ”
常見解決雨水的方法是,大雨過后將上層淡水排除,保留底層海水。但需特別注意的是,不能盲目換水,周瑋教授建議,換水前必須對水況進行檢測。因為大雨過后,夾雜著農藥的農田水會流入大海,如果盲目將排污水灌進養殖池,對海參將是致命威脅。
鏈接
本市海水各項指標在正常范圍內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了解到,連續降雨,流入大海的陸地徑流流量增多,但對海水鹽度影響甚微。監測中,大連海域海水各項指標變化都處于正常范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