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邊是大片綠油油的桑樹,一邊是幾口養殖甲魚的池塘,中間有幾間簡易的屋棚。三鄉西山村這個毫不惹人注目的農場,率先在全市開展了改良版的“桑基魚塘”循環種養系統的嘗試,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收到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
■改良版的“桑基魚塘”
這個農場位于西山村一個山腳下,門口目之所及處種滿了綠油油的桑樹,隱藏在它們身后的是一片寬敞的魚塘。在基地的空地上,隨處可見一捆捆如蛇形彎曲的桑枝。“我們這里魚塘50多畝,桑樹70多畝,養魚和栽桑同步進行、同等重要。”農場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這種生產方式正是珠三角已絕跡30年以上的“桑基魚塘”改良版。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塘基植桑、塘內養魚的“桑基魚塘”是中山等珠三角地區傳統的農耕模式,其生產方式是:蠶沙(蠶糞)喂魚,塘泥肥桑,栽桑、養蠶、養魚三者結合,形成桑、蠶、魚、泥互相依存促進的循環。到了21世紀后,傳統農業的附加值不高,“塘里魚兒肥,基上桑林綠”的景象已難得一見。
西山村這個農場在傳統 “桑基魚塘”模式上進行了改良:主要產出品不是“四大家魚”和蠶絲,而是高檔水產品甲魚和桑枝。其循環種養系統為:桑葉用于飼養石螺和“四大家魚”,養肥了的石螺和“四大家魚”又是甲魚的餐點,而魚塘里的水、塘泥又是桑樹最好的肥料。桑、“四大家魚”、螺、甲魚、泥,如此循環,組成一個高效的生態系統。
■桑枝與甲魚各領風騷
林子樂和陸海研兩人早年一直合伙在西山村養殖 “四大家魚”,效益低下。四年前,他們瞄準了這個生態種養殖模式并開展積極嘗試,對自己的養殖事業進行轉型升級。
“桑基魚塘”模式,桑是第一生物鏈。陸海研告訴記者,他們引種的桑樹不是普通桑樹品種,而是普通桑樹的一個變異品種,學名稱“云龍桑”,因其枝態獨特,曲折多變,似龍馳騁遨游,故名龍云桑。他們現在的70多畝龍云桑,也是中山首次引種。
與傳統“桑基魚塘”的桑葉養蠶、桑枝當柴火不同,該場的桑葉用于喂“四大家魚”和田螺,桑枝卻是銷售品。“這種桑樹如蛇形自然彎曲,身姿優美,本身就是工藝品或者為花藝和燈飾工藝品原料,很受市場歡迎,現每枝售價不低于1.1元,價格高時甚至2元一枝。”陸海研介紹說,他們僅桑枝一項一年銷售就超40萬元。
該場產出的另一主要產品就是甲魚。在改良版“桑基魚塘”模式下,這里的甲魚和“四大家魚”是混養在同一魚塘中,甲魚平時吃的就是身邊的“四大家魚”和田螺,且飼養過程中不用任何其他飼料和藥品,實現了綠色健康養殖。同時,他們還實行了低密度養殖,每畝魚塘大約只放養 50只,全程用山泉水循環養殖,養殖收獲期為4年,質量安全有充分保證。高級會所、酒樓聞風而來收購,售價達340 元/公斤,比市面價高出一倍,還需提前預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