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2時,煙臺伏季休漁期結束,養精蓄銳3個月的拖網漁船解禁開捕。然而在芝罘島東口碼頭,這個大約40畝的海參養殖區卻因淤泥倒灌,近600家養殖戶面臨絕收。
記者調查中,眾多養殖戶將矛頭直指正在海面作業的挖沙船,24小時頻繁的施工作業,攪動海底淤泥涌進養殖區內,海參、海蠣子、扇貝、海魚等最終因缺氧生長緩慢或死亡。
5個月時間, 海參長了1厘米
正午時分的東口海域趕上漲潮,潮汐力量將海底石頭上的淤泥沖刷掉一部分,46歲的海參養殖戶李明(化名)緊繃的心還能稍微輕松些。
“我養的海參全是底播(海底播種),就是人工把石頭放在5-10米深的海底,將海參苗投放后,海參趴在石頭上生長。”今年4月,李明以每斤70元的價格采購了1萬斤海參苗,根據以往的長勢,收獲時,海參產量翻三番不成問題。
希望很美好,臨近捕撈季,現實卻澆了李明一盆冷水。“現在海面五六十公分下,根本看不見石頭,全是淤泥,捕撈船沒法作業,海參長成什么樣,都不清楚。”
除了李明的底播養殖海參長勢情況不明,東口養殖區還有近2萬個水下3米的海參網箱,完全被淤泥覆蓋。李明說,5個月時間里,有的海參幾乎未長,身長僅有兩三公分,從重量上看,不到1兩,嚴重的已經全部死亡。
除了海參,部分養殖海魚、扇貝和海蠣子的養殖戶也損失慘重。“往年,海蠣子收購價在每斤1元左右,今年,全被淤泥糊死了,3毛錢也沒人要。”碼頭上,剛剛打撈上岸一船海蠣子的養殖戶一臉無奈。
20條船無法潛水捕撈,租船錢賺不回
在東口養殖區,除了近600家養殖戶大量減產或絕收,受損嚴重的還有20戶捕撈隊,因為淤泥倒灌,海底一片渾濁,捕撈船無法潛水作業,只能干著急。
“往年,一條捕撈船可以賺十幾萬沒問題,今年連租船的錢都掙不回來。”李明告訴記者,目前,東口養殖區共有20條捕撈船,每條船的捕撈隊都與東口村委簽訂了《海底捕撈承包合同》,如今無法捕撈,村委也很著急。
為落實養殖戶的受損情況,中午12時,記者陪同3位養殖戶登上了一艘捕撈船出海查看。船剛駛離碼頭,海水呈碧綠色,尚且清澈。當捕撈船距離碼頭1海里處,記者發現,海水和密密麻麻的海參網箱,均已成褐色,與旁邊一些新換的綠色網箱形成鮮明對比。當兩名養殖戶將網箱從海底拖上來時,已經完全被淤泥覆蓋,趴在上面的海參個頭瘦小。
“海參主要以附著在網箱上的浮游藻類為食,現在全是淤泥。”因為淤泥覆蓋網箱,養殖戶說,原本15天更換一下即可,如今3天左右就必須徹底更換,否則海參就會因缺氧和無法覓食死亡,而海參苗表皮細嫩,頻繁更換網箱,勢必會摩擦海參,影響長勢。
淤泥倒灌,養殖戶將矛頭直指挖沙船
捕撈船繼續前行,海水顏色愈加變化明顯。在距離碼頭2海里處,海水已經呈現出渾濁的泥黃色,不遠處,兩艘養殖戶俗稱的挖沙船正在轟隆隆地作業,這里,距離最近的養殖區只有不到100米。
“前面的挖沙船把海底下的淤泥攪動起來,后面船上有臺挖掘機再裝起來,這樣一翻騰,淤泥就順著海流自然涌到養殖區了。”順著李明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一艘挖沙船正沿東西航道方向作業,瞬間周圍的海水變成了泥黃色,后方的挖掘機已經將淤泥裝滿整整一船。
采訪中,包括李明在內的眾多養殖戶表示,正是因為挖沙船24小時不間斷作業,破壞了海底自然環境,導致淤泥倒灌至養殖區,海參、海魚等因缺氧被嗆死。
至于挖沙船為何作業,養殖戶稱不太清楚,幾乎每隔幾年,都會進行一次。有養殖戶猜測可能是航道清淤工程。
李明告訴記者,早在2009年,也曾出現過淤泥倒灌養殖區的現象,但養殖戶與相關部門溝通,最后不了了之。今年,李明等養殖戶開船到挖沙船旁邊喊話,要求其停止施工,也無濟于事。記者采訪發現,由于挖沙船體型龐大,加上施工時產生的巨大外力,小型捕撈船一旦靠近,十分危險。
由于昨日正值周末,記者未能找到主管部門進行核實。東口600家養殖戶能否挽回損失?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