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萬尾石斑魚率先住進“公寓房”,用著空氣能,暢游在純凈的海水里—昨天,面積達1.2萬平方米、浙江省規模最大的零排放循環海水養殖場,在象山魚得水水產公司投入使用。
與傳統養殖方式不同,這個工廠化的養殖車間里沒有常流水設施,而是安裝了封閉的循環水系統,全程零排放,就像把大海“搬進了”車間里。
曾經,浙江漁場“春天黃魚咕咕叫,夏天烏賊曬滿礁,秋天蝦兒到處跳,冬天帶魚整網吊”。而現在,“帶魚像筷子,鯧魚像扣子,黃魚無蹤影,烏賊快絕跡”。造成這一嚴峻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過度捕撈;另一方面,近海工業廢水、生活用水大量排放,持續、嚴重污染破壞了漁業資源生存環境。
據魚得水水產公司總經理張志青介紹,循環水養魚方法挺新鮮:養殖車間有118個循環海水養殖池,分成獨立的10個系統,每個系統各配備一套水處理設備。
率先投入使用的24個池子,養了1萬多尾石斑魚。從池中流出的渾濁海水先用弧形篩過濾,濾掉魚類糞便和殘余餌料后,進入生物濾池,去除池水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后,紫外線消毒,殺死細菌和病毒,再通過蛋白分離器,最后利用空氣能的熱交換系統調節水溫,重回養殖池,完成整個循環水處理過程。
“整個過程除去海水蒸發等損耗,節水率達95%,污染物排放幾乎為零,避免了傳統養殖廢水排放造成的海洋富營養化污染。”指導安裝這套系統的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副研究員徐善良說,“循環水養殖使魚池中的海水流動更快,魚兒就像全天候在跑步機上運動,魚肉品質更好。”
張志青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年年底,寧海養殖大戶徐正貴最先嘗試了徐善良團隊的陸基“魚-貝-藻”復合生態循環養殖專利技術,用一池海水先養魚,后養貝,再養藻,最后實現“回水重生”,提高水資源利用率1000倍以上。“一年養下來,光算養魚,循環水養殖的產量高達每立方米35~75公斤,比傳統養殖每立方米水體3~5公斤,可增加10多倍。”
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副所長吳洪喜評價:“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新模式,突破了傳統養殖業對外界自然環境的依賴,節能減排,環境友好,是今后我國名貴魚、蝦、貝類養殖發展的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