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的對蝦養殖業發展迅猛,為全球糧食安全、食物供給、經濟增長、國際貿易平衡、就業和扶貧等做出了巨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是世界對蝦養殖發展的鼎盛時期,“養蝦熱”席卷全球。由于世界對蝦三大消費市場美國、日本和西歐對蝦供不應求,而海洋生物捕撈過度以及受海況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對蝦捕撈業不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對蝦養殖業便應運而生。另一方面,由于對蝦養殖業在養蝦國(主要是亞洲和南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貢獻,政府持鼓勵態度,同時養殖對蝦的出口貿易所帶來的巨額利潤也驅使更多投資者青睞于投資對蝦養殖業。
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養殖對蝦一直是蝦類貿易強勁增長的不懈推動力,單從貿易額來講,對蝦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水產品,其中有超過1/4的份額來自水產養殖部門。保守估計,全球養蝦業每年直接提供100萬人次的就業崗位。
一、世界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世界市場對水產品消費的需求日益旺盛,僅僅依靠傳統的捕撈業已不可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條件對水產品的需求,只有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走可持續水產養殖的道路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需求上的不足。近幾十年來聯合國和各主要漁業國家對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明顯加強,使其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糧食生產產業中發展最快的部門之一。在此期間,水產養殖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1.養殖總產量持續增長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世界水產養殖業已經更加規模化、多樣化,養殖技術也更加先進,水產養殖產量日益增加(圖1為從1950—2003年水產養殖產量曲線圖)。據糧農組織統計,水產養殖對全球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供應的貢獻持續增加,在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從1970年的3.9%增加到2002年的29.9%。水產養殖的增長比其他所有動物飼養部門更為持續和快速。在世界范圍內,該部門自1970年起平均增速為8.9%,而同期捕撈漁業的增速只有1.2%,陸地動物肉類產品生產系統為2.8%。水產養殖產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均水產品產量供應量從1970年的0.7kg增加到2002年的6.4kg,年均增長率為7.2%。
2003年全球水產養殖總產量為5478.6萬t,比上年增長6.22%(2002年產量為5157.8萬t),產值超過6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8%。2002年,世界食用魚品供應的29.5%來自水產養殖,在過去10年中,特別是自1997年以來,捕撈業對人均食品供應量的貢獻略有下降,人均供應量從1997年的近10.8kg減少到2002年的9.8kg。
盡管水產養殖對食用魚供應量的快速增長貢獻頗多,并且水產品價格近年來也有所降低,但甲殼類依然是高價商品,其消費多集中在富裕的經濟體。在2001年人均16.3kg的水產品消費中,甲殼類為1.5kg;最主要的還是有鰭魚類,占人均16.3kg中的74%。
水產養殖無論在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方面,所做貢獻越來越大,并對許多國家的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2002年世界水產品貿易總額增加到582億美元(出口值),比2000年增加了5%,同1992年的出口值相比增加了45%。
2.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養殖產量比例近些年來,在養殖產量中,海水養殖所占比例較大,大約占到近50%或更高,以貝、藻類和軟體類為主體,魚類只占極小的比重;淡水養殖絕大部分是魚類養殖,占養殖產量的90%以上;半咸水養殖所占比例不大,在10%以下,主要養殖甲殼類、羅非魚和多種洄游性魚類和貝類(圖2)。
3.養殖品種結構20世紀80年代,由于紫菜和貽貝養殖技術的長足發展,貝類和藻類的養殖規模和產量增長較快;由于病害的防治技術還不過關,各類養殖產品的產量波動較大,使得水產養殖的品種結構年際變化很大。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養殖的品種結構則趨于穩定,魚類養殖基本穩定在50%左右,軟體動物約占22%,甲殼類則在5%附近波動,水生植物和其他水生生物如甲魚等共約23%左右(圖3)。
二、世界對蝦養殖業的發展現狀
對蝦養殖是水產養殖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產業之一。在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暴發性流行病的嚴重困擾之后,近年來全球對蝦養殖進入了一個更為理性的發展階段。亞洲作為世界養殖對蝦的主要產區,2003年養殖對蝦產量達到150多萬t,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3.5%。
20世紀80年代是世界對蝦養殖發展的全盛時期。由于世界對蝦三大消費市場美國、日本、西歐對蝦供不應求,而海洋生物捕撈過度,以及受海況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對蝦捕撈業不可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對蝦養殖業便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對蝦育苗技術上的突破、養殖技術漸趨成熟、飼料配方的攻克、添加劑的應用等,推動了世界養蝦業迅猛發展。糧農組織統計資料表明,2003年全球對蝦養殖年產量超過2000t的國家約有30個,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參見圖4和圖5)。到2003年主要養殖蝦類有: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和中國對蝦。對蝦養殖起源于亞洲,亞洲也一直是對蝦養殖的主產區。雖然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南美國家基于本國資源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對蝦養殖業,特別是南美白對蝦的人工養殖(該種類已被成功引進到亞洲的許多養蝦國),但目前亞洲的總產量仍然占世界對蝦養殖產量的80%以上。一般來說,養殖技術與設備先進的國家,重視精養高產養殖模式。一般水平的國家養殖模式比較粗放,產量不高,多憑其優越的地理條件,養蝦不投餌或少投餌,管理簡單,但因對蝦生長旺盛期很長,一年可收獲2~3次,產量和經濟效益較高。
對蝦在水產品國際貿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成為水產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蝦類國際貿易已成為最大宗的水產品國際貿易。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在總量為420萬t的蝦類產品交易量中,接近39%或者說166萬t來自對蝦養殖業。據統計,在全球水產品出口額中蝦類出口額占近18%。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養殖蝦產品已成為蝦類產業增長的一個穩定因素。2002年蝦類主要市場是美國(43萬t)和日本(29.4萬t),其次是歐盟。2002年世界上最大的養殖蝦產品出口國是泰國(21.0萬t)。其他主要亞洲養殖出口國包括印度(17萬t)、中國(13.3萬t)、印度尼西亞(11.2萬t)、越南(9.8萬t)等。主要進口國進口趨勢變化很大。美國的進口量1994年大約為30萬t,到2003年增至約50萬¨同期日本的進口量則從大約30萬t降為約23萬t。歐盟的進口量也從大約34.5萬t增至近37萬t。
全球對蝦的消費需求量普遍增長。在亞洲,因為地方經濟增長,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量增大,中國、韓國、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市場都將進一步發展擴大。1994—2002年間,中國進口量幾乎增長了3倍,從1.52萬t增至6.77萬t,以交易價值計算增長了235%。同期韓國進口量從6200t增至5萬to同時,受南美白對蝦養殖產量迅速增長的影響,全球市場蝦價暴跌。
三、世界對是養殖業的發展趨勢
基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對蝦養殖業發展的特點,許多水產養殖專家和世界水產養殖學會的部分學者將該產業的發展趨勢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世界養蝦業的發展,將由生產推動型轉變為市場誘導型,將以高度發展轉變為穩步發展。
(2)養蝦業仍將是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產業之一,主要養殖基地仍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其總產量仍將保持在4:1左右。拉丁美洲依賴他的品種和地理優勢,占據美國市場。亞洲則依賴天然條件、人力資源和管理經驗優勢,在美國、日本和歐盟三大市場中展開爭奪戰。
(3)發達國家在世界養蝦業的競爭中,仍將發揮其科技優勢,諸如全價飼料配方、高效添加劑、優質工藝裝配、新穎的機械、儀器等,以高科技換取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
(4)對蝦養殖業的產品銷售形式將發生變化,以鮮、活蝦以及完整單體凍蝦等多種產品和包裝形式,適應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
(5)風險回避將更為明顯,從20世紀80年代的高投入取得高效益的高風險投資方式轉變為低投資取得高效益的低風險方式。
(6)各養蝦國更重視大環境的生態平衡,在發展對蝦養殖業的同時,將顧及到低值貝類或其他共生藻類的保護。
(7)由于形勢發展的需要,對蝦養殖的各產業集團化趨勢將明顯加強。育苗、飼料、加工、冷藏、外貿等各個環節,將聯合協同,提高競爭能力。
(8)高科技的投入得到重視,其對提高產量、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等將發揮和繼續發揮關鍵性作用。
(9)各國互相交流借鑒宏觀調控經驗,利用資源優勢,合理開發與節制發展;信息化將在養蝦業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