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9月25日,第二屆全國淡水漁業發展研討會在江西省九江市遠洲國際大酒店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產品加工與流通企業、水產種苗、飼料、藥品企業、漁業主管部門、水產協會、水產品批發市場、投資機構等近20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據悉,本次會議在國家 “十二五”規劃“著力建設長江流域水產品出口加工優勢產業帶”的背景下組織召開,目的是把握淡水漁業發展迎來的新機遇,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引導產業持續發展,共商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2013年度中國淡水漁業最具影響力企業頒獎儀式

中國淡水漁業最具影響力企業代表
我國現在是水產品養殖大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和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海洋漁業資源衰竭,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國才加快水產養殖的發展,把水產品生產從捕撈轉向養殖。當時我國曾大規模引進新品種,至今總計260種之多,其中一些品種已成為水產養殖的主導品種,崔和認為,引進品種有效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滿足了消費者需求,推動了我國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拉動了養殖水產品產量的大幅提升。但是他指出,我國水產品生產和加工還很落后,尤其應該提高淡水水產品綜合加工水平,按照一條魚一個產業的要求,加快推進大宗淡水魚產業化進程。
不同于海水水產品消費以加工產品為主,目前我國淡水水產品消費主要還是鮮活產品,淡水水產品加工才剛剛起步,華中農業大學熊善柏教授分析了淡水水產品加工的發展前景,他認為現在國內消費人群和市場需求在發生顯著變化,隨著年輕一代成為消費主體,傳統的以鮮活產品為主的消費模式正在向產品方便化、功能化、多樣化方向轉變,這種變化為淡水水產品加工行業提供了很大的市場和發展機遇。江南大學許艷順博士認為,淡水加工產品要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口味,要保證產品新鮮、美味、營養、方便、健康,要做到這些,需要企業和研究機構不斷地利用新技術,研發新的產品。熊善柏強調,大宗低值魚可以通過食品加工和加工副產品的高效利用實現高值化利用,比如利用魚鱗和魚骨加工成為魚蛋白肽-魚骨鈣咀嚼片等。
本次會議還吸引了眾多水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到來,武漢良中行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柳崗談到良中行訂單式養殖模式運作策略,可以實現養殖產品與市場對接,保障質量,打造品牌增加效益。但是該模式也存在水產品病害威脅,市場信息對接,供貨不準時,規格不達標等一系列問題,他認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擴大養殖規模,產品深加工,擴大銷售覆蓋面等策略來解決。武漢高龍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紅宇介紹了高龍在斑點叉尾鮰和小龍蝦產業鏈打造方面的探索,從苗種到飼料、養殖、產品加工到銷售,這一產業鏈實現了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具有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保證了食品安全、可控,容易形成品牌優勢。但是產業鏈打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回收周期長,且需要不同環節人員的協同合作,人才和團隊的打造難度也比較大。他指出產業鏈重要的是兩頭——養殖和銷售,產業鏈上所有的環節要以市場和消費為導向。
作為水產養殖環節的代表,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兼營銷總監王尚文博士指出最近幾年淡水水產養殖病害高發,養殖戶損失慘重,為解決養殖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要有新的模式來保證高效和養殖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他重點介紹了通威“365”養殖模式,該模式的關鍵技術有6點:精準組合投喂、均衡增氧、藻-菌調控、魚病防疫、“一”技術、底層排污技術。王尚文認為,池塘的底部對整個養殖環境影響最大,通過底排污技術可以隨時排除池塘底部有害物質,保證池塘環境良好,提高池塘生產力,實現高效養殖。
另外,會議還分享了鄱陽湖淡水養殖品牌打造和荊州淡水漁都打造的歷程,為與會企業和相關部門提供借鑒。最后大會隆重舉行了2013年度中國淡水漁業最具影響力企業頒獎儀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