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殖戶的魚寶寶生病了,可以通過一枚植入“魚爸媽”身上的微小芯片,輕松找到其“爸媽”;魚兒上市了,要帶上水產品產地標識;農產品質檢中心對上市的魚兒們進行隨機質量抽檢,緊急檢測的話,半天就可以出結果。近日,筆者觀看了廣東省佛山市農業局大力推動實施的農產品從塘邊田頭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和一整套模式。
筆者在南海百容水產良種有限公司看到,這家從事魚苗、蝦苗養殖農業企業的技術人員用注射器將一枚長約3毫米的芯片植入種魚的魚鰭中,通過掃描儀可掃描追蹤種魚,從而將水產品質量溯源推前到種苗階段。
這枚芯片具有類似GPS定位的功能,技術人員通過它可以精準地找到所要找的種魚,方便技術人員觀察良種養殖技術應用在種魚身上的效果。
據了解,佛山市淡水漁業是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2012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58.4萬噸,水產品總產值98.1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近4成。
為了規范水產品的養殖和流通,佛山市自去年5月1日起,在全市的四大水產品批發市場、西樵何氏水產等物流企業,試行產品產地標識準入制度,進入以上試點企業銷售的桂花魚、生魚、黃骨魚需附帶《食用農產品出產地標識(水產品)》。
此外,為了把好質量關,佛山全市還建設了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1個、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5個、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站32個。
其中,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能夠開展農藥、獸藥、抗生素等318項殘留檢驗檢測及無公害產地環境檢驗檢測。
佛山市農產品質檢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個樣品的檢測,中間有上百個環節,一般需5到10個工作日。這是例行監測所需時間,如果是監督抽查和緊急監測的情況下,則可在半天之內出檢測結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