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還記得那些個頭小、身底烏黑的崇明蟹嗎?因為幾百年來始終無法與印象中個大肉肥的大閘蟹相媲美,所以一直被冠名“烏小蟹”。如今,這一稱呼很快就可能成為歷史,借用生態修復、蟹草共生等養殖技術,崇明的螃蟹開始向肥碩、清潔等形態轉變。記者昨日從崇明縣相關部門獲悉,今后當地所產的大閘蟹將啟用“崇明清水蟹”名號,個小、肚黑不再是它們的現實寫照。
崇明蟹養不大、肚子黑等說法,歷來為人們所不解。對于個小、肚黑的原因,此前有人推測與所處的環境屬于近海、水體偏咸有關。然而,真正的原因卻是傳統的養殖技術。在昨天的一場信息推介會上,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武表示,將蟹種置于精養魚池內混養是“烏小蟹”產生的根本原因。
“大閘蟹喜歡在清澈的水體中生活,同時還需要水草為其營造生長環境。”王武教授說,在精養魚池里,按傳統方法養蟹時,并不會在池塘里留下多少水草,而且,水池里磷、氮含量較高,這些都不利于蟹長大、長肥。
不過,近年來崇明引入了蟹草共生技術,使得蟹的個頭大幅提升,公蟹每只達3-4兩,部分可達5兩多;母蟹每只也普遍在2.5兩以上。專家表示,這與養蟹方采用生物修復水環境,將池塘水質從Ⅴ類水變為Ⅱ--Ⅲ類水密切相關。據了解,上海人一年所消費的大閘蟹達6萬噸左右,但在本地生產的卻只有4000噸左右。本地蟹在此前不受歡迎的原因,除了個頭小之外,也與本地養蟹區域有限有關。對此,專家表示,由于今后我國將禁止湖泊圍網養蟹,因此需要發展蟹稻共生技術,利用一種身形可達成年人高的“深水稻”,在水深達0.8米左右的稻田內養蟹,可達到稻、蟹雙收的效果,而這一技術也特別適宜于養蟹區域有限的地區使用。
據悉,在今后出現的崇明“清水蟹”身上,每只蟹還將佩戴二維碼標簽,消費者可使用手機軟件掃描獲取該蟹的養殖方以及捕撈日期等信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