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大凌河全長390余公里,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日前,渤海早報“美麗中國 生態渤海”水環境大型調查采訪活動記者一行,驅車沿崎嶇顛簸的向海土路,穿過兩側1米多高的層層蘆葦蕩,來到遼寧錦州境內的凌海市大凌河入海口附近采訪。離入海口幾百米遠的大凌河邊的一塊空地上,三戶漁民正翹首以盼—辛辛苦苦忙活大半天的他們,正等著從市里來的魚販子,希望能把捕獲的為數不多的魚蝦賣個好價錢。用他們的話說,這一帶“魚蝦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小。”
魚蝦個頭小 賠本也得賣
“從凌晨兩點忙活到中午一點,飯都沒顧上吃,就打了這么點兒魚。”一名身材魁梧、連深色塑膠連體防水服都沒來得及脫的漁民小聲嘟囔著,黝黑的臉上隱約露出一絲不快。他叫任松,在這一帶打魚已有10多年。“魚蝦是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小。”
任松打到的魚,大都只有十幾厘米長,還有少量的小蝦、小蟹。“估計也就五六十斤,連油錢都不夠。”任松說,他有一條小船,與一個同鄉在不遠處的入海口附近打魚,打完后再騎摩托車運過來賣。“魚的種類少了,你看,除了梭魚、大頭魚還有兩條塔嘛魚,就沒別的了。”記者注意到,另兩戶漁民打到的魚蝦數量還不如任松多,焦急等待中透著幾分煩躁。
這時,魚販子開著一輛白色輕卡從遠處駛來。未等車走近,漁民們已將“貨物”備好,盡量將新鮮且個頭大的放到上面,希望能賣個高點的價。魚販子是一名30歲左右的婦女,下車后圍著漁民們的魚蝦轉了一圈。“你的魚也太小了,兩塊五一斤,賣嗎?”聽到這個價格,任松一下子怔住了,猶豫了一會兒后答道:“能再高點嗎?”“不能再高了,你這魚在市場上不好賣。”說完,魚販子轉身跟別的漁民談價去了。
“前兩年貴時能到四塊錢一斤,唉……沒辦法,現在兩塊五也得賣,要不然大老遠跑到市場上去賣不值得。”任松說,“大不了今天不回家了,一會兒回船上接著打。”咬了咬牙,任松喊住魚販子,說了一句:“賣!”說罷,他抬著魚往魚販子的秤上一稱:60斤出頭。
不一會兒,任松和另一戶漁民的魚蝦都成交了。最后一戶漁民嫌價低,騎摩托車帶著魚去市場上賣了。“他也是沒辦法,我能理解他。”望著這位漁民遠去的背影,任松輕輕嘆了一口氣。之后,他拿出手機,給家人打了個電話,然后騎摩托車準備回船。“回船上接著打,明天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回家。”
海水被污染 漁民怨養殖
“除了海洋污染、油田勘探開發、港口建設,海水養殖尤其是海參養殖,是一個重要原因。”在被問及魚蝦減少的原因時,任松說道,“海水養殖需要大量用藥,養殖海參還得用漂白粉刷池子,廢水排到大海里,會導致魚蝦和它們的食物死亡。”在任松指引下,記者爬上河邊一座十幾米高的鐵塔向西望去,數十畝地范圍內,遍布著一個個養海參的池子。沿途及周邊有專門給海參治病及提高其產量的“海參藥店”,一些房屋墻壁上還貼著許多藥物廣告。
據一名漁民介紹,海參育苗前,對衛生條件要求十分苛刻,養殖戶會采用鹽酸、高錳酸鉀、漂白粉等刷洗池子,清洗之后,污水直接排到大海里。而在海參養殖過程中,為防止出現病害,還會使用消毒劑和抗生素,在其生長的不同階段都需要用藥,如消毒散、敵百蟲等,海參幾乎就是在藥里養大的。之后,記者驅車沿海邊主干道一路向西行駛,發現隨處可見海參、蝦等的養殖池。據了解,幾年前,凌海市曾提出,要積極推廣人工全價配合餌料和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鼓勵應用全封閉內循環水處理技術,精心打造“海參之鄉”品牌。
據悉,目前,我國沿海各地規模化的人工育苗及工廠化養殖發展迅猛,魚、蝦、蟹、貝的池塘養殖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但主要養殖品種的病害卻日趨嚴重,育苗、養殖廢水的排放使海區近岸水域造成污染。而這種人為的對灘涂及養殖海域的破壞,會使沿岸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水域生物多樣性減少。排掉的廢水中殘留大量化學藥物,也會使海水中的病原體產生抗藥性,同時會殺死水中有益細菌,造成水生生態系統失調。
同時,海水人工育苗及養殖都是以投餌為主的模式,殘餌、糞便等營養因子一旦隨著排換水進入到海水中,就會產生各種營養物質及有機與無機碎屑,其營養物質總量超出該區域環境容量,造成水質污染和富營養化,甚至超富營養化。
健康養殖已成必然趨勢
我國水產養殖業始于20世紀中期,改革開放以來,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品種增多,產量迅猛增加,尤其是90年代以來,我國水產養殖產量持續穩步增長,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集約化養殖也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養殖環境日趨惡化,病害發生率越來越高,水產品的質量不斷下降,水生生物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著名海洋專家王詩成接受渤海早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健康養殖已成為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健康養殖關系到生態平衡、飲食安全等諸多敏感問題,政府部門要積極扮演行動的組織者,加強統一組織和引導,發揮好協調作用。
“健康養殖,即在追求數量的增長、集約化程度的提高和經濟利潤的同時,注重水產品質量和生態效益。”王詩成告訴記者,“集約化養殖改變了傳統自然養殖的飼養周期長、利潤低以及無法進行科學管理的弊端,但也存在著飼料貴、疫病蔓延快、濫用藥物、環境污染等問題。”王詩成介紹,近年來,養殖、加工、流通等各環節,濫用或不規范使用漁藥、飼料及添加劑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一些水產品中的殘留嚴重超標,出現了如氯霉素殘留、貝毒、河豚毒素等事件,而人們食用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水產品,出現水俁病、骨痛病等公害疾病。
王詩成說:“首先要抓思想源頭,養殖面積不斷擴大,許多不可養面積變成可養面積,養殖密度在不斷增高,漁業飼料、肥料、藥品等投入品頻繁使用,內源性水質有嚴重污染的趨勢,外源性的污染也不能樂觀,對養殖用水質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宣傳是當務之急。其次是抓技術源頭,推廣科學養殖方法,水產行業管理者應主動服務,采取多種方式為養殖者傳經送寶。最后是抓管理源頭,通過進行檔案管理,建立健全養殖生產記錄和養殖用藥制度,嚴格操作規范和標準化生產,對育苗生產從親種引進、苗種培育到進入市場的各個環節都登記造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