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浙江珍珠產業通過20年的拼搏已經穩定發展下來,并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就如何可持續發展浙江珍珠產業談一 些粗淺看法。
1.發展珍珠產業的基礎
浙江省珍珠產業已經向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邁進。全省珍珠養殖面積較廣,珍珠產量較高。本省珍珠養區域主要集中在:金華地區(以婺城區、金東區、武義、義 烏、蘭溪為主);杭州地區(以蕭山、富陽為主);紹興地區(以紹興縣、諸暨、上虞為主);寧波地區(以寧海、象山為主);臺、溫地區(以溫嶺、玉環、樂清為主);衢州地區(以龍游為主)。有不少養殖大戶還到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蘇、福建等省進行大面積的珍珠養殖。
2.存在的問題
(1)小戶經營、不上規模使產業化進程緩慢。
8年來,根據對全省1478個養殖戶的調查統計顯示:養殖面積在0.33 hm2以下的占總養蚌戶的35%,0.33~0.66 hm2占21%、0.66~1 hm2的占9.3%,1~1.33 hm2的占8.1%,1.33~2 hm2的占7.1%,2~2.67 hm2的占4.9%,2.67~4 hm2的占6.0%。有一半以上的養殖規模在0.67 hm2以內。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地形,缺乏平原地區所具有外蕩和大水面的特點,珍珠養殖以小山塘、田間塘等自然水體為主。另一方面是大量出現的改塘也因地勢關系難以筑成大水面,或因分塊承包,土地難以統一調配。所以很難做到規模經營。
(2)技術落后,嚴重影響珍珠質量。
我國是人工養殖珍珠大國,但珍珠的質量與國際市場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特別是8mm以上的珍珠在短期內難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僅僅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極有可能使中國的珍珠產業在以后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在淡水珍珠生產中表現更為突出。
①蚌病仍然是珍珠養殖業的大敵,廣種薄收還是育珠生產的主要形式。
②有核珍珠難以商業化生產,幾乎全部為無核珠。
③三角帆蚌種質退化嚴重,多代近親繁殖,性成熟趨早。
④“通片法”仍被廣泛采用,“撕膜法”需進一步革新。
⑤手術操作的系統化消毒和藥物促長未得到充分重視。
3.發展珍珠產業化的新途徑
把握世界珍珠產業市場需求動向,利用浙江自然環境優勢,嚴格控制低檔珍珠產量,發展大直徑正圓珠和特殊造型工藝珠。分解養殖各個環節,強化分工協作,提高專業化水平。以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為主體,帶動廣大養殖戶,定能形成浙江珍珠產業化格局。
(1)按育珠生產環節進行專業分工,形成產業鏈條。
淡水珍珠養殖在各環節的技術性特點明顯。為此,應按育珠生產特點進行如下分工:
育珠蚌良種繁育場→幼蚌培育基地→人工育珠作業工廠→育珠蚌養殖→取珠并直接銷售給加工企業→貿易出口→或將珠蚌銷售給珍珠商販
(2)發揮環境優勢、技術優勢。
浙江的珍珠產業區域環境優勢明顯,這對可持續發展珍珠產業十分有利。同時擁有珍珠技術和蚌病防治方面的專業機構,在重點地區已開始形成服務網點,并在淡水育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只要在無核珍珠質量上繼續提高,并開發有核正圓珠、熒光珍珠、特殊造型工藝珠;進一步控制蚌病的發生,研究珍珠蚌良種化培育,就可以全面提高群眾性養蚌育珠生產的成活率和珍珠質量檔次,走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3)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珍珠行業協會不僅對珍珠產業內部進行生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生產布局、市場預測和產業發展趨勢調查分析、產品質量認證、產供銷環節的協調發展等起著重要作用,對珍珠行業與其它產業、以及國際間的交往、合作等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協會可以為政府部門宏觀決策、產業政策制訂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通過該協會可以制訂行業行規、協調與政府間的關系。
行業協會不應受行政區域的限制,主要應考慮到產業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共性。因此,應以區域布局為基礎,組織一個統一的珍珠行業協會,以有利于各地區珍珠產業的發展。成立省、市兩級珍珠養殖協會,通過行業協會推廣普及珍珠科學養殖技術,同時加強行業自律,協助政府完成養殖水平的國際接軌。
(4)科學的區域布局。
根據全省的水域特點及地理位置,珍珠蚌養殖主要有三個重點區域:一是以外蕩水域為主。主要分布在浙北平原區。二是以山塘水庫和田改塘為主。主要分布在浙西中山丘陵區的東南和金衢盆地。三是以沿海丘陵平原的天然水體為主。主要分布在平陽——樂清——玉環——溫嶺——臨海——象山——寧波的少數地區,呈零星分布。
如果站在全省角度看,可分為兩個中心:以諸暨為中心及其周邊地區(包括杭、嘉、湖、寧、紹等地)和以金華為中心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金衢盆地、富陽、建德等地)。
(5)瞄準主攻環節。
在淡水珍珠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一系列關鍵環節,有的已經成為該產業繼續深入發展的瓶頸;如何有步驟、有重點的支持這些關鍵環節取得技術突破,是本省淡水珍珠產業化發展順利進行的保證。
①珍珠蚌種苗工程:育珠蚌種質資源是提高珍珠質量,降低珠蚌死亡率的基礎。但是目前國內主要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的種質退化現象十分嚴重。淡水育珠蚌經過多次留種、近親繁殖,育珠生產中一齡蚌成熟懷卵的現象已十分突出。這是造成珍珠質量低劣的一個主要原因。
淡水珍珠蚌全人工繁殖試驗的實質性突破,將為淡水珍珠地理種群雜交、良種提純復壯、種間遠緣雜交、多倍體育種等遺傳育種操作提供可能實現的手段。將結束幾十年來淡水珍珠蚌的人工采苗歷史,從而提高珍珠產品質量,提升我國珍珠產品國際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建立工廠化育苗基地,為浙江甚至全國提供充足、優質、高產的育珠蚌。
②蚌病科學防治:從1975年首次發現珍珠蚌病病例至今,蚌病的研究還不到30年歷史。以浙江省金華威旺珍珠研究所為龍頭的一批民營科技企業,在蚌病防治和珍珠應用技術研究上已經走在前面。近10年來對多種致病菌做了分離、鑒定,以及藥敏實驗;對寄生蟲、敵害生物的生活史等基礎研究還在繼續深入,這對蚌病防治研究和生產應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③大直徑有核珍珠:提高珍珠質量始終是育珠業的方向,有核珍珠則是重要的研究課題。由于海洋環境污染、赤潮和海洋貝類病害日益嚴重,使海水珍珠(有核珍珠)產量不可能有較大上升,所以發展淡水有核珍珠特別是大直徑有核珍珠前景看好。直徑8 mm以上的珍珠仍然相當緊缺,發展大顆粒珍珠是淡水珍珠業持續發展、并與海水珍珠相媲美的新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