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申遺成功后,就大功告成了嗎?當然不是。
昨天,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眾大腕專家、中國眾大腕級遺產專家們云集杭州,參加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國際研討會。此次會議,圍繞一個百度百科中都不曾出現的詞條——系列遺產——而展開。
有趣的是,這個對中國人來說比較新鮮的名詞,可能給杭州西溪濕地申遺帶來希望。
像西湖這樣的系列遺產
中國一共有30個
秦皇陵—兵馬俑、長城、明清故宮、布達拉宮、西湖……都可以說是系列遺產,在中國所有45處世界遺產中,系列遺產達30處之多。昨天,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專家郭旃給出這個數字。
什么是系列遺產?
這是一個由《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提出、但尚未在我國得到廣泛傳播的概念。它的構成特征是由多個離散的遺產單體組成。《指南》第137節對其有專門定義:如果一些離散的遺產單體,屬于同一類型歷史同一文化群體、具有相同的地理地域特征、地質、地貌構成等,那么它們可以合而為一,成為“系列遺產”。
比如西湖,一眼看上去,她沒有像埃及金字塔那么醒目,但是,當其中每一個小景點被串成一條“珍珠項鏈”,她就開始熠熠生輝,擁有“突出的價值”。因此,西湖是一個系列遺產。
若研究淡水魚養殖文化
西溪濕地或可申遺
講到系列遺產,郭旃還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他認為,西溪濕地具備申報世界遺產的可能。
“一開始,我挺‘怕’去西溪濕地,因為并不認為它可以成為世界遺產。”郭旃坦言。不過,他看了柿子樹、竹編文化、桑蠶文化、魚塘后,“覺得有點意思起來”。
郭旃說,西溪濕地幾千年農耕勞作形成的柿基魚塘、桑基魚塘,實證了中國歷史上典型的魚米之鄉。
“淡水魚養殖,是屬于中國的一種文化,國外大多都以食用海魚為主,養殖淡水魚的情況非常少。”郭旃認為,若能在目前文化挖掘的基礎上,再在西溪濕地發現古碼頭遺址,這樣,從淡水魚的養殖、捕撈、運輸到樓外樓的西湖醋魚,都可以聯系起來,勾勒出完整的生產銷售網絡,要素明確,組合完整,存在內在一致性,就具備申報世界遺產的可能性。
郭旃說:“世界遺產應該是人民熟知的、簡單的,而不是玄而又玄的。比如元大都遺產,就是我們熟知的游牧文明和農牧文明的融合。”而杭州西湖能夠成為人民幣圖案,能夠成功申遺,是因為西湖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
世界遺產保護與管理國際研討會由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世界遺產保護杭州研究中心共同承辦,22日落幕。讀者若需要更多消息,請登錄騰訊微博@城市怎么辦,閱讀相關實時消息。
世遺專家精彩觀點摘錄
【絲綢之路的申遺經驗】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指出,現在絲綢之路涉及的國家使用各自不同的地圖,絲綢之路線路有所差異,絲綢之路的申遺首先要形成統一的地圖。
【城邦保護需關注細節】ICOMOS印度執委會副主席、明尼蘇達大學國家發展研究印度項目主任Rima Hooja介紹了印度拉賈斯坦邦山城的保護案例。她指出,城邦保護需要關注考古、國家政策、旅游管理、基礎設施維護等方方面面的細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