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幾年,新疆漁業養殖品種不斷豐富,鮭鱒魚類、加州鱸、河鱸、河蟹等名優品種占到了水產品總量的34%;白斑狗魚、梭鱸、河鱸等苗種開始向全國八省區推廣;賽里木湖的高白鮭、凹目白鮭等有機品牌正在向全國推廣;阿勒泰狗魚(喬爾泰)、博斯騰湖草魚、博斯騰湖鯉魚三個產品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正式審批,成為新疆首批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水產品……一個個令人欣喜的好消息傳來,昭示著新疆漁業美好的明天。
品質+特色助推全區漁業發展
“2012年,新疆水產品產量達到12.5萬噸,同2005年相比增長了80%,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22%,全區水產品產量連續10多年位居西北五省區之首,2012年漁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一份來自自治區水產局的數據表明,新疆水產品產量正在逐年攀升,向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福海縣擁有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線,已注冊冰川魚、冰川小阿刁、吉利湖等品牌。由新疆阿爾泰冰川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冰川有機冷水魚品牌,更是以絕對優勢占領疆外淡水魚高端市場。
據福海縣水產局副局長王一良介紹,2012年福海縣漁業產量已經達到5360噸,漁業產值達到了9240萬元,水產品生產多少就能銷售多少,尤其是品質優良的水產品,更是備受國際市場的青睞。
事實證明,新疆干旱、少雨、冬季溫度低的氣候并沒有阻止漁業的發展,反而有利于冷水魚的生長。目前,利用獨特的冷水資源,發展優質冷水魚養殖成為我區漁業的主旋律,不斷引進和豐富的養殖品種成為漁業新寵。
這幾年,新疆自治區被認定的無公害水產品產地有15個,認證產品達到50個,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的認證成為我區漁業發展的重頭戲,新疆正在著力塑造“綠色新疆、品質漁業”的整體品牌形象,而新疆漁業正在憑借品種稀有和綠色無污染彰顯自身的特色。
新疆漁業基礎條件得天獨厚
這幾天,新疆阿爾泰冰川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可軍比較忙,今年因為和疆內的幾家漁業企業組團參加了第三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程可軍所在的企業一舉拿下了200萬元的銷售訂單。
福海縣坐擁全國十大內陸淡水湖之一的烏倫古湖,是全疆乃至全國著名的漁業大縣,因為盛產東方歐鳊、白斑狗魚等20余種冷水野魚而聞名。每年冬季的“烏倫古湖冬捕文化旅游節”總能吸引眾多游客到訪。因此,“魚”成為這里一張響當當的吸引游客的名片。
“在福海縣宣傳還不夠,要是有更大的平臺展示這里的漁業資源優勢就好了。”程可軍在心里盤算著,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宣傳自己的企業。
機會來了。今年9月,由自治區水產局牽頭,疆內四家大型漁業企業抱團參加的新疆水產團展區在第三屆中國—亞歐博覽會上一亮相就出盡了風頭。博斯騰湖的池沼公魚、賽里木湖的高白鮭、烏倫古湖的白斑狗魚等集中在同一個展區,分別展示出它們各自的特色。
內地人驚奇于新疆擁有如此豐富的漁業資源;國際友人在這里見到了從未見過的稀有土著魚類;就連日本這樣漁業很發達國家的人都經不住誘惑想要一探究竟。很多人都駐足在新疆水產團展區前對新疆水產品贊不絕口……
水質好、品種好、有機、綠色、無公害……程可軍用了這樣幾個關鍵詞來形容新疆水產品受歡迎的原因。
博湖縣藍翔食品水產有限公司也在這次參展的行列。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淑博說:“以往的中國—亞歐博覽會,每個漁業大縣都是以縣市為單位推介自己的漁業特色。這一次,新疆漁業企業首次集體亮相,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推介自己,每一種魚都受到了游客和客商的歡迎,收到的成效是前所未有的。”
博斯騰湖作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擁有上千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積;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塔里木河三條河流分布著新疆特有的魚類品種;賽里木湖、烏倫古湖等湖泊水產品都通過了有機食品的產品認證……自治區水產局副局長張人銘為記者細數新疆漁業的優勢所在。
張人銘說:“目前,新疆漁業已經一改以往無人問津的局面,備受疆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其中,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新疆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仍有“絆腳石絆腳石””阻礙漁業發展
進入冬季以來,福海縣福祥水產品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欽勇為合作社明年的發展做著計劃。他告訴記者,過去漁民只想著獨立經營水產品,而現在水產品市場面臨轉型升級,漁民主動加入到漁業專業合作社當中,不但整合了資源,擴大了經營,而且形成了漁業標準化健康養殖模式。
陳欽勇計劃明年要在合作社發展標準化高產水產品養殖池塘2000畝,在運營過程中采取統一生產管理、技術標準、采購和配送,通過水產品養殖、加工、冷藏、貿易形成一條完整的漁業產業鏈,以期能夠創建合作社的品牌,為漁民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子。
同陳欽勇的想法不謀而合的企業不在少數。2012年年底,新疆阿爾泰冰川魚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5000噸的水產品加工廠、500噸級的冷庫、1000平方米的倉庫正式投入使用。“企業花重金在漁業上做文章,源于目前新疆漁業發展的大好勢頭,更是為了形成系統的生產線,為水產品產業鏈的發展做好準備。”程可軍說。
在這一點上,王淑博也很認同,他說:“新疆雖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同傳統漁區相比,在水產品后續的加工、儲藏、運輸等環節仍然比較薄弱。這幾年,博湖縣藍翔食品水產有限公司從水產品養殖場到罐頭廠,再到烤魚生產車間和炸魚生產車間,再到如今系統的急凍冷藏車間、單凍公魚生產車間,其間經歷了太多的不易。”
記者從自治區水產局了解到,2013年新疆水產品總量預計達到13.3萬噸,逐漸增多的水產品產量需要有生產、加工、運輸能力配套的漁業企業,而我區能稱得上規模的漁業企業也就10家左右,能夠形成一系列規模和運轉體系的漁業企業更是寥寥無幾,這遠遠不能滿足水產品的加工和出口。
張人銘表示:“新疆漁業企業需擴大生產規模才能跟得上日益增多的水產品產量,才能順利完成水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一系列的正常運轉。”
據統計,2012年國內水產品人均占有量為50公斤,而新疆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僅為5公斤,新疆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非常低,雖然這幾年居民的消費觀念較前幾年有了轉變,但同內地水產品需求量相比,新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張人銘坦言,阻礙我區漁業發展的絆腳石不僅僅是產業鏈的缺失,還有消費習慣的選擇。在新疆如果要請朋友吃飯,飯桌上一定少不了羊肉,“魚肉”在新疆人的飯桌上只是備選的菜品,而在內地,無“魚”不成宴的飲食傳統讓水產品的需求量遠遠高于新疆。擁有安全、綠色漁業資源的新疆人,對水產品的需求并不敏感,而新疆的名、優、特、新水產品已成為內地人眼中的寵兒,新疆特色水產品正面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消費習慣的影響制約著疆內水產品銷量的提高,供需矛盾突出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改變消費觀念對于提高消費量非常關鍵。
另一方面,新疆特有的土著經濟魚類開發利用成為我區漁業發展新的亮點,但新疆漁業水域環境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不健全卻是不爭的事實。
新疆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馬燕武說:“目前,保護水環境安全至關重要,水產品的發展建立在水環境安全的基礎之上,疆內部分水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威脅,阻斷了土著經濟魚類繁衍生息的腳步,同樣也阻斷了我區漁業發展的道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