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建省漳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張水波/文
蝦池中下層水體是“聚毒層”
在池塘底部及中下層水體,處于塘底有毒有害物質向上浮升、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向下沉積,從而在水底的交匯處形成一個特殊的層面。高密度養殖投餌多、排泄量大、藻類死亡、濫用絮凝性底改等因素導致該特殊層面發熱、發臭、泛酸,腐敗菌(弧菌或嗜水氣單胞菌)大量繁殖,生物和化學耗氧量大,亞硝酸鹽、氨氮等有毒物質嚴重超標,成為原生動物、細菌、病毒的滋生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聚毒層”,又恰恰是對蝦的核心生活區。“聚毒層”如不及時消除,黑鰓、黃鰓、甲殼潰瘍、白濁偷死等各種對蝦病害則隨之而生。下面就造成蝦池水質、底質變壞的原因及改良底質的方法提出一些見解,供參考與交流。
造成底質變壞的原因
1.在高密度、高投餌量、低透明度養蝦模式下,大量的飼料殘餌、排泄物、浮游生物尸體等有機物不斷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質、底質變壞最重要的原因;大量有機質的存在為池底厭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養基。
2.養殖水深與增氧能力脫節造成底層溶氧不足,底泥發臭。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僅有水車式增氧機,池塘底層溶氧會經常不足,有機物在厭氧狀態下分解增加了氨氮、亞硝酸鹽的釋放量。
3.增氧機安裝位置不當,未能與池壁形成合理的角度,導致大量有機物被帶到池邊死角,久了容易發臭。
4.砂質池塘因砂質顆粒較大,吸附氨等有害物質的能力較差,易發臭。
5.水較瘦或藻類老化的池塘,藻類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導致有害物質降解速度緩慢,底泥容易發臭。
6.藻類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濃的池塘,會減弱中下層水體的光合作用,中下層水體產氧能力下降,同時藻類的新陳代謝導致死藻量較大,也會造成底質惡化加快。
如何判斷不良底質
1.池邊的角落有大量黃褐色泡沫,有異味,不易散開;黃褐色泡沫是水質變壞的表現,有異味證明已出現壞底。
2.料臺臟、底部附著膠著物或黑泥。
3.池底在光照強時升起大量氣泡或氣霧。
4.水質變得濃稠,風吹過水面出現細密的水紋,證明水體的表面張力大。
5.亞硝酸鹽含量顯著增高、藻類老化或水濃后突然倒藻。
如何改良底質
1.合理安裝增氧機安裝增氧機時應該使水流通過池塘的各個角落,盡可能將污物帶到中間排污口排出。有效促進排污的增氧機排列方法是:將增氧機與池壁形成350角,沿池壁安裝,所造成的水流能將角落的污物一起帶走,不留死角。
2.生物分解有機質、凈化水質和底質:通過對有機質的分解,可起到抑制致病菌繁殖,減少有機質的不可控耗氧,明顯改善底質和水質。用“凈水分解菌”40~50g/畝,活化后全池潑灑,該菌種有較強的分解有機質能力,使用后可把水體和池底中的有機物迅速分解。活菌在10天左右進入高峰期,之后降解能力會下降。每10天補充一次“凈水分解菌”30~40g/畝,則整個養殖周期有機質均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時為藻類生長提供分解產生的營養鹽,促進藻相、菌相的穩定。
3.選擇合適時機對底部消毒:在底部有機質較多的水體,即使通過活菌分解也仍然有較多的有機質作為病源的培養基,故在中后期,根據池塘條件可7~15天對底部進行消毒,抑制致病源的繁殖。選擇晴天用“蝦一潑靈”250ml/畝,與沸石粉或白云石粉或碳酸鈣粉按1∶10的比例混成小粒狀全池干撒,這樣即避免了對水體中上層藻類的傷害,直達底部對致病菌進行部分殺滅,同時石粉的使用有助于增加水體的硬度,對pH值的穩定有益。
4.合理改善塘底聚毒層:在養殖中后期每5~7天施用“保底康”250g/畝或“底氧多”250g/畝直接拋撒入池底,能有效激活水底界面,消除水底交匯界面所形成的聚毒層,消除生物、化學耗氧,控制塘底缺氧,從而抑制腐敗菌特別是弧菌的繁殖生長,控制底部發臭、發熱、泛酸,控制底質腐敗及亞硝酸鹽、氨氮等有害物質的超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