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日韩国产另类,香蕉碰碰人人a久久动漫精品,久久久久成人亚洲精品,成人在线激情视频,海外加速器试用三天

首頁 | 水產新聞 | 獨家專題 | 漁商阿里 | 漁資團購 | 水產人才 | 市場行情 | 水產技術 | 對蝦網 | 會議展會 | 水產視頻 | 水產論壇

企業推廣

  • 資訊
  • 技術
  • 產品
  • 企業
  • 招聘

搜魚高級搜索對蝦  羅非魚  金鯧魚  草魚  石斑  泥鰍  黃鱔  海參  小龍蝦  鰻魚  大閘蟹  

中國水產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 > 水產新聞 > 國內新聞 > 綜合新聞 > 正文

東海最嚴休漁期后仍無魚可捕 漁民漂海上撞大運

發布時間:2013/12/17 8:27:23  來源:錢江晚報   編輯:羅詩吟  我來說兩句我來說兩句(0)
旺旺好漁資電商平臺
核心提示:同樣的情景,上半年也曾在浙江沿海普遍出現。今年4月,本報推出“東海無魚”系列報道,將東海漁業資源的殘酷現狀,真實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經歷史上最嚴的休漁期后,我們再次聚焦浙江海洋漁業

漁民:這是最慘淡的一年

又到了計算一年收成的時候,臨海漁民汪正新一點也興奮不起來。

12月初,汪正新的雙拖船就回到了椒江碼頭,等著過年。這比往年的回港時間早了近一個月,原因很簡單――無魚可捕。

同樣的情景,上半年也曾在浙江沿海普遍出現。今年4月,本報推出“東海無魚”系列報道,將東海漁業資源的殘酷現狀,真實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大半年過去,經歷了休漁期的東海,情況似乎變得更糟。

“任何一年都比今年好。”這是最近一個月,記者在臺州各大碼頭采訪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第一網下去,心就涼了

開漁十幾天基本不見成品魚

漁民們的心,在剛開漁時(9月中旬)就涼了。

“開漁的時候,我們都要先試網,就是第一網下去,看看有沒有魚。”溫嶺漁民陳偉洋第一網的收成是幾箱鯧魚,這讓他大失所望。

“早年有幾百箱,后來變成幾十箱,現在只有幾箱了。”這位當了近30年漁民的漢子說。

沒想到開漁后如此慘淡的,還有臨海人楊海民。他的漁業合作社有上百條漁船,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合作社之一。

“剛開漁的時候還有一點,十幾天后,就沒產量了。”楊海民說,漁船拖上來的基本不見成品魚,撈到的都是一些下腳料,像豆腐魚之類的低級產品。

臨海上盤鎮的一名漁民和記者開玩笑說,今年,連自己家吃的帶魚都沒了,這樣的情形,自己20多年來從未遇到過,“以前再少,打一些送送親戚朋友,總是有的。”

根據海洋生態食物鏈,魚少了之后,蝦蟹數量會猛增。然而,今年上半年瘋狂捕蝦的場景,如今卻盛況不再。

“產量下降很大。”業內人士說,捕蝦船用上百伏的直流電掃蕩大海,僅僅半年,蝦就一蹶不振。

如今,能用豐收來形容的只剩下了螃蟹。然而,高產卻無法帶來高回報,“產量高了,但是價格低了,往年這個時候,膏蟹要賣到50多塊一斤,現在的價格只有一半。”

許多漁民選擇回港止損

還漂在海上的也只是撞大運

打不到魚,漁民收入直線下降。

“開漁兩個多月,一對雙拖船的收入只有七八十萬元,高的也只有130萬元。”楊海民說,往年好的時候,從開漁到過年,一對雙拖船的收入有300萬,“最差最差也有240萬。”

楊海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對雙拖船有船工20多人,工資高的一個月上萬,低的也要7000元;一天大約要用16桶油,每桶油1300元,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船在海上一天,成本就高達3萬元。

這樣的成本壓力,讓許多漁民不得不提前回港,“雙拖船在外面基本虧本,還不如早點回來。”

但也有些漁民,選擇“賭一把”。

溫嶺人戴昌兵就仍在海上。他在電話里告訴記者,自己給船工的工資已經預付了一年,他打算再撐一段時間,“我們漁民很多都有賭徒心理,再搏一把,說不定就能翻身了呢。”

同樣打算碰運氣的,還有孫小軍,他希望能打到一些鯔魚,“冬至前后,鯔魚比較肥,我們直接賣到臺灣,那里的老板提取鯔魚籽來做化妝品,價格還可以。”

孫小軍說,如果鯔魚也沒有,那今年就徹底完了。

魚都去哪兒了?

開漁前一個半月,東海已被掃蕩

今年休漁,浙江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政策,不僅首次在帶魚保護區核心區禁漁,還對蝦子等魚類食物采取保護措施,可是休漁結束,并未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那么,魚都去哪兒了?

漁民們分析了兩大原因:一是上半年對幼魚的過度捕撈(本報曾詳細報道),二是在開漁前的一個半月,浙江沿海已被外地船和“三無”船掃蕩過了。

據海洋漁業部門統計,浙江是“三無”漁船重災區,僅12米以上的較大“三無”漁船就有2000多艘,另外,還有大量山東、福建等地的“三無”漁船到浙江非法捕撈。

此外,因為山東、福建、廣東等地的開漁期比浙江早一個半月,許多浙江漁船掛靠到外省,利用開漁期的時間差,提前加入了掃蕩隊伍。

以臨海最大的漁業集鎮上盤鎮為例,就有六七十對漁船掛靠到了外地。

“這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楊海民說。

本文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漁業資源恢復工程任重道遠,漁民如何在困境中突圍

轉型:上不上岸,兩種樣本

沿海漁業資源的恢復任重道遠,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浙江的捕撈能力已嚴重過剩。

據漁業部門統計,浙江目前共有合法海洋捕撈船4.3萬艘,占全國漁船總數的七分之一,馬力數占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一,漁業資源長期面臨“僧多粥少”的困境(本報曾進行報道)。

漁業和漁民的轉型,已迫在眉睫。

近一個月來,本報記者走訪臺州、舟山、溫州等地,尋找到了兩個不同種類的轉型樣本。

上岸樣本

舟山東沙鎮:政府貼錢發展漁家樂,漁船變游船

迎著小雨,海邊的風有些冷。本是出海捕魚的時節,李信定的五六艘漁船,卻整齊地停靠在灘涂上。

老李今年44歲,世代是舟山市岱山縣東沙鎮的漁民,3年前,捕了20多年魚的老李“上岸”,開起了漁家樂,取名“海上人家”。

李信定的漁家樂不遠處,是岱山本島北部的鹿欄山,山下的那片沙灘,叫鹿欄晴沙。年輕時,老李開船從這片沙灘出海,用不了半天,就到了著名的岱衢洋漁場。

“每逢魚汛期,停泊在東沙洋面的漁船數以萬計,一到晚上,都是通宵加工魚貨的。漁船排成長隊,從海上走到鎮區的幾公里路,數不清的漁燈,就像天上的星星。”

然而,隨著漁業資源衰退,老李的家鄉漸漸冷清了。跟老李一起捕過魚的伙伴,大多外出打工。

殘酷的現實,逼迫東沙鎮作出轉型。10年前,東沙確定了“旅游興鎮”的發展戰略,規劃中的海島古鎮重建,由此開始。

“最初,在古鎮的主街上,政府出錢開了8家店,裝修費是政府出的,租給漁民。每個月,政府返還100元租金。漁民只要每天按時開門,還可以拿到幾百元工資。”東沙鎮黨委書記李海說。

一年之后,這8家小店,為東沙鎮帶來500萬元投資,更多具有漁鄉特色的項目逐漸上馬。幾年之后,名不見經傳的東沙,每年吸引著近20萬游客,被譽為“中國唯一的海島古漁鎮”。

越來越多的東沙鎮的老漁民回來了。老李曾經的漁船,成了供客人出海的游船;曾經的出海作業,成了家門口的海上放牧。

老李說,靠著家鄉發展旅游的契機,每年收入增加在20%以上。如今,他正忙著將自家的幾間老屋,打造得更有“海味”,他希望,明年春天,會有更多游客光臨他的“海上人家”。

不上岸樣本

回歸傳統海釣船:每天可獲利兩萬元,還不殺傷魚子魚孫

12月1日,溫嶺松門碼頭,浙嶺60075漁船停在海面上。它看起來和普通的漁船沒什么不同,只是,捕魚的工具是一根細細長長的繩子,掛滿了魚鉤。

“專業的說法,這就是延繩釣。”船主王康華解釋說,“它的殺傷力很小,只釣大魚。”

今年,就在漁業資源最不景氣的大背景下,51歲的王康華和朋友江海勇一口氣造了5艘海釣船,他們希望,釣船這個傳統產業,能帶來新的出路。

在臺州的漁業史上,釣業最興盛時代是上世紀50年代,有大釣33艘,小釣1208艘,產量2.48萬噸,占海洋捕撈總產量35%。

然而,現代化、掠奪性設備的興起和擴張,釣船因經濟效益不高,多數被迫轉產,目前臺州全市僅有釣船47艘。

“打漁都要虧本,你還敢造這么多釣船。”有朋友這樣質疑,但選擇回歸傳統的王康華只是笑笑。一艘釣船成本要500多萬,他把房子都抵押了,向銀行貸款。

7月,釣船下水。

海釣的步驟是這樣的,先放餌,后放繩,上萬米的釣繩一天放三次,從放繩到起釣一般是三四個小時。

王康華的海釣船作業海域在釣魚島附近,“大概離島有二三十海里遠。”每次出海一個多月,有六七十萬元的產量,魚貨大多直接賣到臺灣。

“我們靠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王康華拿起一條兩斤重的黃姑魚說,海釣上來的魚,個頭大,新鮮,價錢是正常海魚的好幾倍。

近半年來,王康華每艘釣船每天的利潤穩定在一兩萬元,而且釣船更節能,一艘釣船每天只需消耗2桶柴油(雙拖船需要8到10桶),且每消耗1噸柴油,可獲產值2萬元,而拖網船的單位產值僅為0.69萬元。

更重要的是,相比“大小通吃”的拖網作業漁船,釣船殺傷力小,“釣上來的都是成品魚,對魚子魚孫沒有影響。”

“他走的是高品質低成本的路,值得借鑒。”東海區漁業資源、環境專家委員會專家仲霞銘在調研了王康華的海釣船后說,“釣業重新興起的時候,也是漁業秩序恢復正常的時候。”

本文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東海無魚》后續

無魚可捕,漁船的馬力指標價格卻7年翻了20倍

反思:漁家為何變成炒家

12月11日晚上,溫嶺松門鎮,陳志高開著他的寶馬7系,出現在一家KTV門口。

“別看我們開好車,抽中華煙,其實用的都是銀行的錢。”陳志高開玩笑說。

用銀行貸款的錢,除了過奢侈的生活,就是繼續造船,擴大生產。在這個漁業重鎮,陳志高這樣的漁民并不在少數。

“造船業的泡沫,已經比房地產業還要大。”當地一位漁業研究者說。

一方面是無魚可捕,另一方面卻是大量資本涌入造船業,這個畸形現象背后,是一項原本旨在惠民的政策:柴油補貼。

一年白拿幾十萬補貼,沒人愿意轉產

溫嶺石塘鎮,李光田的船舶介紹所已經開了十來年,他見證了船價的一路飆漲。

“2006年之前,漁船的指標很少有人來買,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價格。”李光田說,變化發生在2006年,陸續有人來咨詢,“一艘漁船每千瓦的指標價格到了800元左右。”

這一年,農業部出臺了柴油補助政策:符合標準的漁船每年可得到少則40萬、多則70萬元的補貼。

數據顯示:今年我省共獲得2012年漁業油價補助資金44.3868億元,以一條常見的400多千瓦馬力的漁船為例,就可獲得補貼七八十萬元。

這項旨在增加漁民收入的政策,大大刺激了漁船數量和馬力的激增。

“本來確實是一件好事,但是沒有想到,實施中會出現這么多問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漁業專家說。

首先,愿意轉產的漁民和漁船銳減。其實,從2002年開始,農業部就在實施“減船轉產”政策,目標是5年內減船3萬艘,約30萬漁民實現轉產轉業。

“‘減船轉產’可以減輕捕撈力量,本來做的好好的,但是柴油補貼一出來,我們的工作就做不下去了。”溫嶺海洋漁業局一名官員告訴記者,“這么多錢啊,不拿白不拿,誰還愿意賣船去轉產啊。”

短短7年,馬力指標翻了20倍

柴油補貼還極大地刺激了漁船的馬力指標價格,“水漲船高”。

用了好多年的舊船,價格不跌,反而不斷上漲。“這給人很大的錯覺,認為漁船只漲不跌。”上述專家表示,“不過,現在的形勢下,這個價格應該是到了頂點了。”

另一方面,高昂的指標價格,抬高了這個行業的門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造“三無船”,捕撈能力激增,資本大量涌入。

漁民陳志高說,造船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和民間集資。

“這幾年來,銀行也是看好這個行業的,所以貸款很容易。”他說,銀行業對造船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很多兄弟買寶馬的錢也是銀行的。”

“一旦斷奶,這條鏈就完了”

東海區漁業資源、環境專家委員會專家仲霞銘研究員對記者坦言,現在,漁業經濟主要靠國家的柴油補貼政策,維持著基本的穩定。

“已經斷不了‘奶’了,一旦斷了,這條鏈就完了。”仲霞銘說。

除了在減船轉產上的負面作用,目前的柴油補貼政策,也難以帶動漁業轉型。

以節能環保的海釣船為例,在各種捕撈作業中,釣業在發放燃油補貼時系數較低,僅為0.328。

在采訪中,溫嶺漁民杜子高告訴記者,他也很想轉型發展釣船,但是柴油補貼政策的不公平,讓他遲遲下不了決心, “道理其實很簡單,只要能夠讓我們漁民們賺到錢,我們自己就會去改海釣了。”

今年造了5艘海釣船的漁民王康華說,政府應該加強政策的引導,“如果在柴油補貼上能提高系數,我們明年還會造。”

臺州漁業部門一名官員則建議,將柴油補貼進行二次分配,使其配置更加合理。

“能不能從柴油補貼當中切出一塊起來,用于漁民的養老保險,社會保障,或者改善漁區的基礎設施,這樣漁民都能享受,對于漁民從事別的生產,休閑漁業,都有好處。”

編輯:羅詩吟 訪問人次:2097 關鍵字:海洋,漁業,漁民,捕撈,  >> 更多資訊進入水產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發表評論
用戶昵稱:

評論內容:
滑動完成驗證:
 

品牌推廣

咨詢:0779-2029779

第十七屆農聘中國水產人才網絡招聘會

農聘-水產人才網

獵弧英雄

蝦青素

強肝

手機版水產門戶網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水產前沿廣告

海洋與漁業

圖文推薦

更多

最新綜合新聞

更多

紅法活體蝦青素

今日要聞

更多

熱點推薦

更多

關于我們 | 企業推廣

會員服務 | 網站動態

聯系方式 | 友情鏈接

付款方式 | 網站地圖

服務專線:0779-2029779

傳  真:0779-2030003

郵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響力的水產網站--水產門戶網

廣西南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

桂ICP備11001749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桂B2-20050073

X

中國水產門戶網微信平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