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買一斤蝦,結果一半都是冰,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很郁悶。可現實是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早已成為行業見怪不怪的“潛規則”。
為了改變這種亂象,媒體、協會和相關單位一直在呼吁,但收效甚微。作為凍熟對蝦行業標準的牽頭起草單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多年前就已經著手這一標準的編寫工作,而且早在今年3月1日,這一標準就經由農業部發布實施。但實施至今已經半年有余,市場上過度“包冰”的凍蝦依然屢見不鮮。
“限冰令”要真正起到規范行業的效果,關鍵是要能落在實處,否則只能淪為一紙空文,叫好聲也只能成為對消費者開出的一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市場依然我行我素。
對于業內的不規范現象,行業協會能做的只能是一再呼吁企業“自律”。可誰都明白,缺乏獎懲機制,僅靠柔性的“自律”來規范企業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嚴禁過度包冰的規定之所以難以推行,根本原因還是違規成本太低,甚至目前還根本沒有明確的處罰措施。在“能將冰賣出蝦價”的巨大利益誘惑之下,才有那么多的人敢于“頂風作案”。
要根除積弊,嚴厲的處罰措施必不可少。對于違規者來說,只有將“板子打到身上”他們才能知道疼。所幸的是,醞釀中的“黑名單”制度或將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至少可以讓那些不法企業不敢再那么明目張膽。
除此之外,明確的監管職責也不可或缺。誰來管,管什么,如何管,當這些都落實到位的時候,相信“限冰令”也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我們也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出臺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與行業標準相配合,讓守法者獲益,讓違規者擔責,如此,才能興利除弊,促進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