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漁二代”人群日益減少,未來漁船誰來掌控?
“打魚太苦了,我可不希望我兒子再打魚。”——這是“海疆萬里行”報道組采訪過程中從漁民那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這樣的抱怨不僅發生在近海無魚、遠洋捕撈又發展不力的資源受制約之地,而且也發生在資源相對豐富、漁業蓬勃發展的漁村。
按說這些年來國家對于漁業在政策上一直給予補貼支持,海洋捕撈技術也在不斷地提升,漁業附加值相對于農業而言也在不斷地提高。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漁二代”逐漸消失的現象呢?除了打魚辛苦、賺錢少等傳統觀念外,老輩漁民無奈的背后是現代漁業價值“深耕”力度的不足。
漁民“望子改行”
在浙江舟山樟州村,剛從海上航行3天歸來的漁民王強表示,由于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他們只能去更遠更深的海上,出去一趟得好幾天。捕獲的小黃魚收購價僅3塊錢一斤。一年中至少有9個月的時間在海上,只有修船時才能休息。“我兒子在北京上大學,很快就要畢業了。我希望他改變漁民這個身份,當漁民太辛苦,危險系數也比較高。”王強說。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海洋課題組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在20世紀60年代末進入全面開發利用期,海洋捕撈機動漁船的數量由60年代末的1萬余艘迅速增加至90年代中期的20余萬艘,但海域漁業資源卻呈現不斷萎縮之勢。
于是,漁業也出現了“用工荒”,特別是在休漁期過后的捕撈旺季,船老大們都為招不到工人而發愁。北海市僑港鎮水產協會會長吳芳權告訴記者,按每艘船7個工人計算,僑港鎮1000多艘漁船,共需招工約7000人。“現在招工一年比一年難,至今仍有2000多人的缺口。”
即使是在漁業資源豐富、出海幾個小時就能滿載而歸的海南萬寧市港下村,勤勞樸實的漁民同樣盼望孩子跳出漁民圈。“無論做什么都比打漁強。”漁民莫太軍對記者說道,眼睛卻望著兒子,透出幾分無奈和希冀。因為希望兒子不再當漁民,他甚至不愿教他游泳。
不能怪漁民不熱愛自己的事業。漁民之困,不僅是資源之困,還有發展模式之困。以萬寧為例,通過網箱養殖、高位池養殖等方式與傳統的捕撈作業相結合令漁民增收,并且取得明顯成效。然而隨著魚排日漸密集,惡化的水質、無常的天氣、缺失的保險又成為漁民心頭之痛。有時,風里來雨里去,夜里就睡在魚排上,辛苦近一年,一次臺風就使他們血本無歸。
收益和勞動強度以及風險不成正比,這仿佛是漁民的宿命,即使是條件相對較好的“船老大”或者老板們也一樣。
“深耕”現代漁業
在“瓊瓊海06026”船的駕駛室里,船長黃宏奮撫摸著黃得發亮的舵盤對記者說,他擁有兩條船,應該說條件還算不錯。但他也不希望孩子繼承其事業,不僅因為辛苦,還有來自海洋與他國的威脅。“當時他們把我們趕到船頭,槍指著我腦袋,讓我簽字承認那個島是他們的。我就是不肯。不怕!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漁民都具備黃宏奮這樣的豪情。相對于海上作業,很多漁民更羨慕“陸上”生活的安逸和舒適,寧可自己這一輩辛苦,也不愿子孫后代子承父業。
這些抱怨的背后卻是對于現代漁業認識的缺乏。盡管目前我國的航海技術和造船質量都處于國際前列,但漁民們的低端粗放式生產方式卻仍然沿用上千年老祖宗的傳統。加之沒有長遠規劃的“近視”思維,在加速捕撈的同時,放松對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無論是沿海地方政府還是普通漁民,都更愿意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量地捕撈海洋漁業資源,造成了“近海無魚”的惡劣局面。
同時,真正應該傳承的優良海洋傳統卻在近幾代漁民中逐漸消失了。特別是當越來越多的養殖與休閑漁業代替了真正意義上的捕撈,“漁二代”身上便消彌了冒險、探索、擴張的海洋精神。不少人利用地理位置與舒適氣候的優勢,發展起與旅游相結合的休閑漁業,以“漁家樂”的形式代替捕撈謀生。打了三十幾年魚的老漁民王沛國告訴記者:“現在村里35歲以下的人已經沒有打魚的了,我們村經濟條件比較可以,大家都投資教育,送兒女出去讀書并希望他們能跳出父輩這一行業。”
應該說,轉行和“淺耕”漁業是當下沿海漁民的主要心理。提升漁民的教育水平和捕撈技術以及加大更換高品質船舶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而又無效的投入。目前,很多漁村的孩子只能按規定在離家最近的學校就學,師資力量、教學品質都無法選擇;海洋人才培養模式亦存在諸多缺陷,培養主體不成體系、培訓機制不完善、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阻礙著廣大漁民成為更高層次的海洋人才。
人才是“深耕”海洋的核心競爭力。2011年印發的《全國海洋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為我國海洋人才發展作出第一個中長期規劃,但目前大量海洋人才聚集在海洋教育業、海洋服務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等領域,漁業則難以為繼。因此,我國漁業亟待優化發展模式,精細養殖、科學捕撈、重視遠洋,只有“精耕細作”才能提供良好的平臺,與人才培養相輔相成。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李科平也認為,要加強高級漁業人才的培養,為促進傳統捕撈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