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灣一處海冰現場
12月下旬,煙臺地區連降兩場大雪,隨著氣溫的降低,近日,渤海海域今冬首次出現浮冰。為了減少海冰災害不利影響,煙臺海事部門制定預案防抗海冰,保障海水養殖和船舶運輸的安全。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海冰形勢將更加嚴峻,做好防冰抗冰工作尤為重要。
萊州灣海域初現海冰
12月23日,萊州海廟港附近海域出現浮冰,這是2013年冬季萊州灣首次出現海冰。山東省海洋預報臺數據顯示,浮冰一般冰厚在4厘米左右,最大冰厚6厘米左右。
“去年的初冰期在12月10號左右,比今年早了近半個月。這與今年的氣候偏暖有關,萊州灣內的海水溫度較去年偏高。”煙臺市海洋與漁業局環保科科長張一強說道。
據悉,每年12月中旬,萊州灣的海冰最為嚴重,今年的海冰卻未形成規模。但盡管如此,防范措施卻絲毫不能松懈,冷空氣可能隨時來臨進而擴大海冰規模。“煙臺海冰影響較重的是萊州灣,涉及到萊州港、海廟港、龍口港等多個港區,影響嚴重時海冰厚度有幾十厘米,綿延十多公里,部分港口會短期封航。”張一強告訴記者。
國家海洋局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對萊州灣海冰冰情預測顯示,萊州灣嚴重冰期為2014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2014年2月上旬終冰,冰情預計為常冰年。浮冰最大外緣線為20—25厘米。根據水溫記載資料顯示,萊州灣目前處于水溫第六周期的上升階段,冰情較去年持平或較輕。
冰期出海有隱患
“扇貝現在正是長個的時候。一般扇貝養殖都是在海冰前就收獲完了,但也有因為收獲不及時造成損失的情況,一個比較嚴重的例子就是2009年時,萊州一養殖戶扇貝因收獲不及時損失了上百萬元。”煙臺市海事局宣傳處副處長郝光亮說。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海水大范圍結冰后,大部分扇貝都收獲完畢,漁船都停止出海,但仍有個別漁民會在海冰不那么結實的時候出去碰運氣,看是否能有收獲。“往年有極個別的船,出去后回不來了,需要靠別的船或者漁政救援,甚至還有個別船只出現過沉沒。”郝光亮說。
實際上,扇貝收獲完畢之后出海進行捕撈作業,收獲非常少。12月25日,在萊州灣海域,漁民金寧(化名)一家出海忙乎了一下午,僅收獲了20多斤桃花蝦、癡狗魚等。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冰雖然比較“脆生”,馬力大的漁船可以輕易將海冰碾碎,但是隨著溫度逐漸降低,外圍海域港外的浮冰對于漁船來說是很大的安全隱患。
當前,扇貝的收獲已基本結束,而每年的小寒節氣(1月初)之后,開始大范圍結冰,大寒之后最為嚴重。扇貝沒有收獲結束的養殖戶,應以安全為重,進入嚴重冰期時收獲工作要告一段落。
“早動手”才能經受嚴寒考驗
近日,煙臺市海事局制定了防抗海冰預案,當港口浮標或冰標被冰層覆蓋或在冰凍期間失蹤時,停止船舶進出港計劃;冰層厚度達到15厘米以上或縱深達到3海里范圍,停止船舶計劃。此外,煙臺海事局正通過衛星遙感對萊州灣海冰發展情況進行監視,一旦發現海冰形成規模將適時發布海冰預警。
“針對海上捕撈生產,我們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暢通天氣信息渠道,及時將海冰等氣候變化信息通報給沿海縣市、鎮街、村莊,指導落實抗災防寒措施,降低海冰災害的風險。”張一強說。據了解,漁民通過了解天氣情況,可以提前或者加快扇貝的收獲,在海冰形成規模之前確保收獲完畢。
此外,做好應急救援準備,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服務也是必要的。據海事局工作人員介紹,往年在應急救援方面都是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責任,在海廟漁港和三山島漁港24小時值機備航,隨時做好搶險救助準備。同時,每年都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分赴各養殖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幫助漁民科學有效地應對海冰災害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對水產養殖造成的損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