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漁網上制鲞。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鎮海的地理位置臨近東海,當地人愛吃海產品。鮮活的海產品來不及食用時,人們便將其曬干成鲞,方便保存。澥浦這個古老的漁港,相傳自明代起便使用鹽或礬來腌制海產品。經過腌制的海產品,鮮美可口,當地人稱“壓飯榔頭”。為什么叫“壓飯榔頭”呢?因為它的鮮度、咸度,讓人胃口大開,不知不覺就把一碗飯吃下去了。
春節臨近,鎮海街頭巷尾、農村的角角落落,幾乎隨處能見到風鰻、曬鲞、魚干,老人們還在家里用玻璃罐頭、陶瓷缸、粗瓷罐腌起了泥螺、咸蟹、蟶子等。
近日,記者走訪了幾位鎮海老人和心靈手巧的“馬大嫂”,了解海鮮如何腌制,以及鎮海腌制海產品的歷史。
剖好的魚鲞。
漁產曾興盛
老鎮海人陳偉高如數家珍派出咸腌加工海產品名稱:蟹漿、蟹糊、咸鰳魚、咸帶魚、咸泥螺、咸烏賊。
七旬老人洪余慶在邊上補充說,還有黃魚鲞、鰻鲞、烏賊鲞、龍頭烤等干鲞。“這些腌制海產品,或蒸或煮或原樣食用,都是百吃不厭的。”洪余慶說。
據洪余慶講述,早先,澥浦一帶的漁民捕獲鯊魚、鰳魚后,在船上用鹽漬或劈鲞曬干等方法粗加工,便于保存。到了明清年間,澥浦、鎮海縣城、新碶、穿山等漁行、貨棧將收購的魚貨用鹽漬、曬鲞等加工后,運銷杭嘉湖及內地各大城鎮銷售。
據民國八年(1919年)的《岱山志》記載:“乾隆年間,鎮海北鄉幫在岱山東沙角設立魚商,捕得之魚必有行家過秤,賣于廠方做鲞。”
據了解,鎮海本地的魚鲞大致分成三種:第一種身體渾圓,稱為瓜鲞。魚身不剖開,只在它的正面上下橫割兩刀,取出魚膠。再在魚身背面直劃一刀,所以又被稱為“三刀頭”。這種瓜鲞用鹽腌漬二三日,取出曬干上簍,運往杭州、紹興、鄞縣等地銷售。
第二種被稱為“潮鲞”,魚鲞全部剖開,運往乍浦和長江內地銷售。
第三種是老鲞,在伏天曬成,一般曬足十天,收藏到八九月間運往溫州。
據記載,民國時期,鎮海每年出產魚鲞約二萬多件,多的時候有三萬多件。按照當時的計量法,一件等于75公斤,三萬件也就是225萬公斤。由此可見鎮海漁產極為豐盛。
曬鰻鲞。
鹽漬海產品
腌制海產品,主要分為曬鲞干制與鹽漬。
最初,澥浦一帶的漁民在海上捕獲鯊魚、馬鮫魚等,使用現場曬干的辦法,做成鯊魚鲞和練條鲞。或是用鹽腌漬成咸鰳魚、咸馬鮫魚、咸梭子蟹等。有的老漁民還喜歡做一些另類的產品,比如將捕獲的目魚(烏賊)劈曬成螟晡鲞;把蝦用鹽和水煮成咸烤蝦;將海蜒用鹽水煮好曬干,做成干品等。
當時鎮海一帶有多家漁行,漁行內備有大型木桶,專門存放腌制過的海產品。這種大木桶有兩種,一種叫做落地桶,另一種被稱為浮桶。
其中,落地桶一般高1.8米,口徑1.6米。它有三分之一埋在地里,總容量在5—8噸。浮桶較小,放在地面上,可以移動,容量200—400公斤。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浮桶被改建為落地水泥池,用磚石水泥砌成,容量不等。
鹽漬海產品的腌制加工方法是:新鮮魚,加鹽20%,拌勻后一排排放到桶里,上面壓石塊。壓石塊是為了使魚體不浮起來,稱為“抄咸”,成品率約為80%。
鹽漬加工操作簡單,僅用“一把刀,一把鹽”。起初,鹽漬品種單調,屬于粗加工,然而愛吃咸的寧波人卻百吃不厭。
后來,鹽漬加工品種逐漸增多,有淡干品、咸干品、腌漬品、糟醉品、煮干品等五大類百余種,每種都有不同的加工方法。
咸干品是將海產品先鹽漬加工,再曬干或風干,也可人力烘、烤。淡干品少了鹽漬的步驟。
咸、淡干品主要是魚鲞和魚烤。魚鲞品種有大小黃魚鲞、目魚鲞、鰒魚鲞、鯊魚鲞、馬鮫魚鲞、烏狼(河豚魚)鲞、魷魚鲞、鰻鲞、鳙魚鲞、白鰱鲞、青魚鲞、草魚鲞、鯉魚鲞等。魚烤品種有鱭魚烤、黃鮚烤、梅子烤、帶絲烤、龍頭烤等。海帶也可制成咸、淡干品。
腌制品的做法分為干鹽漬和鹽水漬兩種。干鹽漬是將鹽直接、均勻灑在魚身上,鹽水漬則是將魚浸入鹽水中。品種包括咸大黃魚、咸小黃魚、咸帶魚、咸鯧魚、咸馬鮫魚、咸目魚、咸鰻、咸梭子蟹、咸沙蟹、咸磅元蟹、咸泥螺、咸海蜇等。
糟醉品是指將水產品鹽漬后,再用燒酒或酒糟醉腌,加上糖、香料等調味品,放到罐子里密封。品種有糟醉鯧魚、糟醉帶魚、糟醉鰻、糟醉鰳魚、糟醉馬鮫魚、糟醉烏賊、糟醉泥螺、糟醉香螺、糟醉蟶子、糟醉蚶子、糟醉蝦子等。
煮干品分為咸煮干品和淡煮干品兩種。加鹽煮熟曬干便是咸煮干品,鮮活水產品煮熟,瀝干鹵水或曬干成淡煮干品。品種有蝦干、烤蝦、蟶干、海蜒、貢干等。此外還有魚翅、魚膠、蝦米、紫菜等海味品。
巧手做糟魚
78歲的鎮海居民胡亞琴是海鮮腌制高手,她從懂事起,便在大灶下添柴、看火、煮飯,繼而掌勺。這也是很多鎮海老年婦女的廚藝之路,從幫手到家庭主廚。
一門手藝做了幾十年,怎么也算是專業級前輩了。在記者的鏡頭前,胡亞琴特意放慢動作,讓我們詳細拍攝了糟魚的制作過程。
糟魚是鎮海傳統腌制海鮮的手法,成品隔水蒸熟后,香氣撲鼻,口感醇厚,魚肉完整松軟,是一道下飯佳肴。
“我們家一日兩頓主餐,沒缺過海鮮。沒想到老了,還能憑廚藝上報紙。”胡亞琴一邊說笑,一邊開始腌制海產品的表演。
之所以用了表演這個詞,是因為她的制作過程嫻熟優美,干凈利落。
胡亞琴制作的糟魚選用曬干的魚鲞(見圖1),活魚買來,剖開洗凈,穿上筷子,在室外晾曬兩三日,直到魚肉半干發硬。這時,胡亞琴選魚的功力就表現出來了:“我選的是那種很肥很新鮮的魚,肉質層厚。曬了兩三天,魚肉彈性依然很好。”
選魚是一門學問,也是腌制的前奏。“有的人喜歡用活魚直接腌,其實這不太好。”胡亞琴說,活魚直接入糟,腌成后魚肉松散,賣相沒有了。
她把魚鲞按在菜板上,利索切塊(圖2)。每一塊大小類似,大約為6×4厘米,整齊排列在不銹鋼盆中。胡亞琴晾曬了20多條魚,斬下的小塊正好裝滿半盆,估計約有2.5公斤。
接著,她取出一盆準備好的酒糟,均勻地灑到魚塊上,用兩根筷子攪拌(圖3)。“酒糟大約用了1公斤。”胡亞琴說,買糟有學問,糟料足,氣味香,顏色白或淡黃,都是好糟。在鎮海的西門菜場、南街菜場都能買到。她不喜歡用超市的酒糟,認為口感淡。
攪拌完畢,她拿出一瓶準備好的紹興加飯酒,倒在盆中(圖4),再次攪拌。這么做是為了讓酒味沖糟,糟味滲入魚肉,魚肉就能更香。
這些過程花了不到10分鐘。
加飯酒、酒糟和魚塊全部攪拌均勻后,就開始裝罐(圖5)。用筷子一塊塊地夾到一個圓肚粗瓷罐中,盡量排列緊實。一塊壓一塊,鎮海老話叫“別實”(圖6)。同時注意添加糟料。最后,把盆中剩下的酒全部倒進去。
這么大一盆魚塊加糟料,被胡亞琴三下兩下,全部收進了罐中,剛好是滿滿的一罐。
浸泡半小時后,胡亞琴掀開蓋子。只見最上面的那一層魚塊發生了變化:原本有些干癟的魚肉,肉質飽滿起來。她又加上蓋子,用小碗反扣罐口。小碗邊沿加水,隔絕空氣,這叫密封。密封一星期左右,才算真正糟制完成。
胡亞琴說,鎮海人用來做糟魚的有馬鮫魚、帶魚、鰒魚、鯧魚等。口感最佳的是糟鯧魚,鎮海民諺有云:“骨頭像糟鯧魚”,比喻骨質酥軟鮮美。
居民掛在窗口晾曬的魚鲞。
魚鲞與鰻鲞
1月14日上午,記者在勝利路社區的一個弄堂內,見到兩名婦女正用漁網晾曬魚鲞。她們自稱是在南街菜場賣干鮮海產品的商家,趁著天氣晴好,將收購來的海鮮簡單加工后晾曬,也就是做魚鲞。
其中一名胡姓阿姨一邊低頭干活一邊介紹起魚鲞的制作過程。她說,剖開活魚有訣竅,從肛門處與臂鰭背側下刀,沿背脊骨剖至魚頭,呈曲線弧形。這樣攤開后可以保持優美的扇形。接著取出內臟,將魚肉清洗干凈,最好再晾曬一會,平放。先在鱗背處薄薄抹上一層鹽,翻轉,將鹽粒均勻撒在肉面上。講究一點的可以將鹽從頭部搓向尾部,就像推沙一樣順手推下去,這樣可以讓鹽緊黏魚肉。
洪余慶說,這樣專業曬魚鲞,很像老底子的兩種職業——劈鲞工和腌魚工。前者人稱“刀手”,他們每天過手成千上百條魚,熟練的人一天可劈500—600公斤。后者人稱“鹽手”,每日撒鹽腌制,熟練的,一天可用鹽腌魚1000—1200尾。
鎮海魚鲞中最好的一種是大黃魚鲞,尤其是野生黃魚鲞。現在市場上野生大黃魚貴的一條賣到上萬元,甚至有價無貨。大黃魚身上的魚鰾取出洗凈,可曬干制成魚膠,魚膠中含有大量膠原蛋白質,且易于吸收和利用,因而備受人們青睞。鎮海漁業鼎盛時期,每100公斤鮮黃魚大約可取魚鰾2.5公斤,曬成魚膠0.18—0.2公斤。
鎮海人最常做的一種魚鲞是鰻鲞,冬日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上幾條。老鎮海人劉家明向記者展示了鰻鲞制作過程。
他從菜市場的水產攤上購買了3條海鰻,每條重量1.5—2公斤不等。先將海鰻洗凈揩干,再用鋒利的剖刀將它沿脊椎骨一線劃開。接著去內臟、血漬,用清水反復沖凈,撒少許鹽。
“有人喜歡多加鹽,以為這樣可以快速風干。其實風干與撒鹽多少沒有關系,口味重了反而吃的不健康。”劉家明一邊慢慢地操作,一邊說著。鹽漬半小時后,他用準備好的薄竹片撐開鰻體,穿上細繩,掛在北窗下。
劉家明說,在腌制過程中,還可根據個人口味添加花椒、五香粉等調料。花椒最好剁碎,拌上燒酒,和鹽一起涂在鰻體上。
曬鰻也有講究。有人喜歡風干,有人喜歡用日光曬干。以口感來說,風干者更佳。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