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山東乳山口灣東端,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攔海大壩,長2880米,中段水深高潮位10米,形成了總面積10100畝的人工養殖蝦池,池內阡陌縱橫,遠觀如鑲嵌著方方碧玉。這就是曾經的“乳山萬畝蝦池”。滄海桑田,如今這里已經變成海灣新區,也許不久的將來,這里又將崛起一片新城,但“乳山萬畝蝦池”的建設場景依然會留在我的記憶中。
水產資源衰退
捕撈業小打小鬧有局限
我出生在白沙灘鎮翁家埠這個海邊小村,村西就是乳山灣。灣內清澈的海水、豐富的魚蝦,給我的童年時代留下了美好的記憶。1971年12月,縣委領導出于工作的考慮,一紙委任狀,將海邊長大的我安排擔任了縣水產局局長。雖然一點思想準備沒有,但我二話沒說就走馬上任了。當時的水產局,包括我總共6個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乳山縣有一個刀魚漁場、一個對蝦產卵場。每年春汛,膠南、即墨等十幾個縣的700多只漁船都來我縣作業,產量很大。但是由于運輸手段落后,銷售極為困難,只能用鹽腌起來,一些臭了的魚蝦都做了肥料。再后來,由于捕撈過度,水產資源開始衰退。全縣除南黃島、小石口、小青島、旗桿石等幾個村隊以漁為主外,其余的沿海村隊全是“以農為主、以漁為副”。農忙停漁,漁業收入全投在農業上,根本談不上增添新漁具,想購買新機船又不舍得貸款,因此捕撈業只能靠小木船在近海小打小鬧,而周圍的縣市卻都成立了漁業專業隊,購買了機帆船,產量成倍增長。在當時的煙臺地區周邊縣市中,乳山是名副其實的“小老弟”,煙臺地區水產局的一位負責人曾說:“老王,你們要飯的簍子還沒有底嗎?”雖是戲言,但聽了后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幾經波折
乳山被定為國家對蝦試驗基地 一次,我到國家水產總局去辦事,偶然聽熟人說,國外已成功地通過人工育苗養殖對蝦了,中國也想搞試驗,正在尋找基地。得知這個信息后,我立即找相關領導毛遂自薦,介紹乳山得天獨厚的養殖條件,領導讓我回來拿可行性報告。經過幾番努力,報告終于得到了國家總局領導的認可,派人到乳山實地考察,并初步敲定。
然而基地建設要征得省局的同意方可立項,省局有的領導提出異議,說乳山不如牟平水質好,建議在牟平搞試驗,這下可急壞了我。我又開始跑省局,找相關的領導談,當時的局長聽了我的匯報后,決定親自到乳山看看。
時值7月份,雨水多,準備建蝦池的母豬島周圍積滿了雨水,路很難走。我借了一輛北京吉普,拉著省局局長到現場。沒想到走了一段路,車就被困住了,離目的地還有一段路,怎么辦?不到目的地看不出個啥究竟呀!我當時年輕,不由分說背起60多歲的省局局長就走。省局局長說:“快放下,我自己走。”我說:“我這不僅僅是在背你,更是在表達我的一片誠心,一顆決心。”
我背著局長在沒小腿深的水中走,到了沒有水的干地就放下來。這樣斷斷續續走了四五里地,邊走邊描繪我的構想:壩如何堵、池子怎么建、場房建在哪兒等。聽了我的詳細介紹和現場的認真考察之后,局長表示,這個地方這么好,不能光打算建幾個百八十畝的試驗池子,應該有大的規劃,有發展的眼光,把這個灣開發好。他建議南北修一條大壩,把整個養殖區與海灣隔離開來,既能在灣中修出一條路方便行走,還能在壩上建設閘門方便調水,減小養殖池受潮漲潮落的影響。從現場回來后局長就決定,這個試驗場非乳山莫屬,而且是要建一個大規模的蝦池。回去后,省局局長立即與國家水產總局進行了溝通,并取得一致意見,將原來的試驗池面積擴大到萬畝以上。
獲得政府大力支持
母豬島大壩圍堵半年多合龍
說干就干。規劃容易,但是真的把這個海岔子截開,自南向北建成一個大壩,可不是一句話就行的事。在機械化落后的年代,這個要由成千上萬方石料、土方筑就的大壩,需要完全由人工來進行,談何容易呀!我的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立即成立了建設指揮部,統一進行領導指揮。縣里制定了包干責任制,由16個公社包干完成,完成情況與工作考核掛鉤。各個公社立馬行動起來,組織工程隊和施工人員,準備好施工石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1978年11月,母豬島上紅旗飄揚,大壩的圍堵正式開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到這里,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施工。各種車輛推載著石頭、泥土往來穿梭,大家你追我趕爭分奪秒努力推進。人們雨中赤膊上陣、夜晚充分利用枯潮時機挑燈夜戰、冬季頂風冒雪毫不退怯,即便是春節,也早早地來到施工現場,干得熱火朝天。
經過半年多的不懈努力,1979年6月,大壩南北相距僅剩幾十米遠,合龍指日可待。然而隨著口子的縮小,海水的沖刷越來越厲害,剛剛填上的石料很快就被沖走,進度受到了嚴重影響。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關鍵時刻,縣委領導親自到現場組織指揮,全縣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全都聚集到這里,共同研究方案。合龍那天,我們選擇了小汛潮,沒有風浪,堤的下游有10多只機船用于人員搶救工作,堤內是30多只裝滿石料的漁船。當4艘舊水泥船載著石頭到達合龍處時,堤內的其他船只立即投入石料,將其壓沉下去。合龍口處的堤壩上,嚴陣以待的車輛立即將泥土傾倒在沉船處,使水流迅速得到控制,施工得以順利進行,很快大壩成功合龍了。
萬畝蝦場建成
對蝦育苗成功打破養殖瓶頸
當年6月份,正是養殖生產開始的時候。大家拿著篩子、網布,甚至是蚊帳布,沿著乳山灣開始捕撈蝦苗。當年秋天,生產對蝦9萬斤,各種雜魚3萬多斤。
僅靠人工捕撈蝦苗不是長久之計,我們請來了省里搞水產研究的專家幫助解決人工育苗問題,1979年9月,全國第一個對蝦育苗場在秦家莊的海岸上開始建設。第二年3月份,育苗場終于建設完畢,清明到了,我們把從海中捕來的對蝦進行了人工產卵,利用多種辦法培育成的9000多萬尾蝦苗,全部投放到了蝦池中。這次育苗的成功,在國內是第一次,打破了對蝦人工養殖的“瓶頸”,立刻在全國得到推廣。以后幾年,為了提高養殖效益,我們將萬畝大池子分隔為小池子,實行精養,其效益大大提高。
據不完全統計,乳山縣萬畝蝦場建設,共出民工1212444人次,國家總投資348萬元,縣財政撥款31.8萬元;政府為民工每天補助0.4元,各出工鄉鎮自己出了100萬元的小車補貼;各村集體又共為參加施工的民工補貼了120萬元的工分。因此,全縣人民都為建設萬畝蝦場做出了貢獻。
述者簡介:王潤臻,男,1929年12月出生,乳山市白沙灘鎮翁家埠村人,中共黨員,1951年8月參加工作,現已退休。曾任乳山縣委辦公室秘書、副主任,乳山縣水產局局長,國家農牧漁業部曾給予“特殊貢獻獎”。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