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白沙海域34家漁場疑因海水缺氧導致大量魚兒死去,損失慘重,國防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孟理齊博士表示,政府在進行今年的漁場產量年度評估時,會把這起事件考慮在內。
他說,當局也將從這次的事件吸取經驗,加強防范措施。
他也提到,現在至關重要的是同漁農合作幫助他們恢復運作。當局將研究這次事件收集的數據,改善養殖方法,其中一項是改善增氧系統。
小型漁場的資金不如大型漁場雄厚,無法投資在昂貴的最新科技上,孟理齊建議漁農申請糧食基金(Food Fund),采用更好的養殖技術,例如提升增氧系統。
本報星期一報道,本地東北部海域數十家漁場突然有大量魚死去。農糧獸醫局受詢時說,相信是因小潮汐(neap tide)和酷熱的天氣促使海里的浮游生物(plankton)大量繁殖,與海洋生物爭奪氧氣,才會導致魚群缺氧死去。
死魚達160噸
據農糧局最新統計,在柔佛海峽東部的64家岸外漁場中有34家受影響,另有五家柔佛海峽西部的漁場也遭殃,死魚共達160噸。
養殖石斑、午魚(Threadfin)、金魚參(Golden Trevally)和白肚魚(rabbitfish)都遭殃,當局將研究為何這些魚如此脆弱,以及提高這些魚類存活率的方法。
孟理齊重申,經過農糧局化驗證實,死魚不含海洋生物毒素,從漁場輸出的活魚可安全食用。
他昨天到兩家受影響的漁場視察受訪時說,有漁農反映,擔心此次事件會導致他們無法達到當局規定的17噸年產量最低要求。
他說:“我們理解他們的擔憂,這次事件并非漁農所能控制的,農糧局會在評估漁場的年產量表現時把這次的情況考慮在內。”
根據目前的規定,要繼續保有經營權,漁農必須達到農糧局設下的一些規定,包括每5000平方米的海域每年須產魚至少17噸。
孟理齊也是東南區市長。他承諾,東南社區發展理事會將為受影響的漁農和新加坡籍員工提供援助。
漁農望獲津貼買魚苗
對于農糧局評估漁場產量表現時會考慮漁農的損失,小型漁場的負責人周碧珊表示歡迎。可是她也指出,漁農的流動資金不多,這次的損失巨大,根本沒錢買魚苗恢復營業。
她說:“就算有錢買魚苗,也要等好幾個月才會長大,這段時間有些魚會死,還是達不到明年的年產量規定。”她希望政府能提供津貼,幫助漁農購買魚苗。
此次受影響的包括Marine Life Aquaculture,它是本地規模最大的漁場之一。漁場合伙人盧智偉說,雖然已經放入增氧系統,但幫助不大,因為這次的浮游生物數量太大,就連深水魚也難逃厄運。
該漁場在大約一個月前就把一批魚獲送往市場,占漁場魚量的20%。這次缺氧而死的都是魚苗。他拒絕透露經濟損失,只表示公司有一套應對方案,準備重振旗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