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13年,湖北石首市水產業緊緊圍繞建設“水產強市”這個中心,抓住建設“現代漁業”這個重點,在挑戰中搶抓機遇,在創新中破解難題,在落實中謀求發展,掀起了水產業二次創業的熱潮。全年全市水產放養面積達23.37萬畝,較2012年增加0.57萬畝,增長2.5%;完成水產品產量13.58萬噸,較2012年增加1.21萬噸,增長9.7%;實現水產品產值15億元,較2012年增加1.5億元,增長16.7%;漁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較2012年增加1600元,增長15.3%;加工轉化水產品1萬噸,實現產值2億元。
板塊建設不斷完善。石首市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基地連接,三大水產板塊銜接不斷完善。10萬畝龍蝦野生寄養板塊。建立了以調關鎮青蛙洲為中心的5萬畝龍蝦野生寄養核心區,基本形成了以幸福橋龍蝦交易市場為主的萬噸龍蝦交易集散地;10萬畝大水面河蟹養殖板塊。以上津湖、中湖、三菱湖等大水面為主,實行大湖放流、魚蟹混養;10萬口網箱養魚板塊。在橫溝市、小河口、大垸等鎮及楊坡坦故道發展網箱養魚10萬口。
水產加工態勢良好。至年底石首市水產品加工企業共17家,其中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加工企業3家,年水產品加工量1萬余噸,加工值近2億元。加工生產的水產品有筆架魚肚、冰鮮魚、風干魚、調味魚等4大系列、14種產品。在十一屆中國國際農交會上,我市水產加工品先后被中央、省、市新聞媒體宣傳報道,“鄂南明珠”牌筆架魚肚被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評為金獎水產品。全市參展水產品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10多萬元,達成供貨意向2000多萬元。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石首市引進水產項目3個,完成簽約投資額13800萬元:長江明珠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在筆架灣建設水產品加工廠,計劃年底動工建設,2014年8月底建成投產;杭州龔老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在該市發展工廠化養殖中華鱉,目前已在胭脂湖漁場和東升鎮黃家譚村租賃魚池和旱地,正在建設工廠化養殖車間;湖北好味源公司投資6800萬元在高基廟鎮建設水產品加工廠,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
生態保護力度加大。石首市繼續做好長江春季禁漁工作,2013年是長江實行春季禁漁期制度第12個年頭,從4月1日起,長江石首江段全面實施“船靠岸、網上坡、人離江”政策,禁漁期間基本實現了“江中無漁船、岸邊無網具、市場無江魚”的目標;組織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4月22日,長江石首段四大家魚原種親本放流活動在三義寺北岸碼頭成功舉行。此次放流活動共放流“四大家魚”原種親本7834公斤,386組,772尾。在11月12日農業部組織的增殖放流項目檢查中,農業部財務司認為石首市增殖放流工作政府高度重視,資金管理規范,賬目清晰明了,社會反響較好。特別是在小額項目管理上采取報賬制方式,經驗值得全國推廣。
優化模式快速發展。蝦稻連作模式。全市蝦稻連作達到10萬畝,農民利用冬閑田開展蝦稻連作,畝平增加純收入1400元以上,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鱖魚專(套)養模式。鱖魚專養面積達5000畝以上,套養5萬畝以上,鱖魚養殖成為2013年水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網箱養鱔模式。以橫溝市、新廠、大垸、小河口等鄉鎮及長江故道為重點,全市網箱養鱔達到10萬口約80萬平方米;80:20高產高效養殖模式。以團山寺、久合垸等鄉鎮為重點,通過飼料養魚,養殖面積5萬畝以上。
種苗產業不斷壯大。國家級老河長江四大家魚原種場2013年向社會提供優質四大家魚原種親本和后備親本10萬多公斤;國家級湖北省長吻鮠良種場擁有長吻鮠野生馴化、人工孵化、開口餌料等技術,其科研成果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3年繁育長吻鮠苗種2000萬尾、育種1000萬尾。長吻鮠良種場被農業部評定為國家級水產種業示范場;石首市民富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在中湖、老河建立了鱖魚、胭脂魚等名特優苗種繁育基地,2013年向社會提供鱖魚苗1000萬尾、胭脂魚苗1000萬尾。
項目爭取再創新高。全年爭取國家無償資金1772萬元,實現固定資產投資7000萬元,完成魚池升級改造2.5萬畝、新開挖精養魚池0.3萬畝、新增小龍蝦野生寄養面積1.5萬畝,其中爭取中央現代漁業項目1200萬元、機動漁船燃油補貼項目387萬元、池塘標準化改造項目60萬元、漁業增殖放流項目55萬元、大宗淡水魚類產業項目50萬元、種質資源保護項目20萬元。項目資金爭取數量再創新高。在財政廳、農業廳組織的全省農業項目交叉檢查中,上津湖漁場現代漁業項目被評為全省第三名。
產業鏈條初步形成。石首市形成了以老河種業、中湖長吻鮠、民富水產為代表的水產種苗業;以上津湖、白蓮湖、胭脂湖、東雙湖為代表的水產養殖業;以好味源、長江明珠、鄂南明珠為代表的水產加工業;以通達飼料、田園飼料為代表的水產飼料業。全市水產企業、個體工商企業注冊數達157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荊州市級龍頭企業2家,水產專業合作社27家,從事水產行業人數逾3萬人。基本形成了分類合理,門類齊全的大水產產業鏈。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