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俗話說“蟹大小,看水草”,可見水草對于河蟹賴以生存的蟹池水體生態系統有著尤為特別重要的生態意義,蟹池生態系統能否形成并保持沉水性植物帶草叢群落的性質特征,對河蟹養殖的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蟹池水體中的水草時常出現附物,嚴重時水草植株好似穿著一層棕色的外衣“草笠”,久而久之水草也會因此而趨于衰竭。
預防水草附物過多的措施因“物”制宜。
(1)放養品種過于單一,有的蟹池除了河蟹以外,幾乎不套養其他任何魚類等,水草附物中各種固著或附生生物組成的周叢生物(包括藻類及藻類死體、細菌、真菌、小型水生動物等)和腐屑POM因很少被利用而較為豐富。因而套養一定數量的魚類(花白鰱、青蝦、鲴類、花魚骨、黃顙魚等)加以攝食,以及利用螺螄牧食水草葉表的腐屑、細菌、附生藻類,有益于附物的減少。蟹池投放的環棱螺與水草的存在共生關系,環棱螺牧食去除沉水性植物表面的附著生物,同時其排泄物又為水草提供養分。水草上混生的絲狀藻類、硅藻等和無定形腐屑等是羅非魚的主要餌料基礎,5月放少量羅非魚可能更為有效。
(2)除生石灰清塘應合理用量外,還須注意適當注換水后種植水草,或采取其他清塘藥物如漂白粉等,可有效預防或相應減少難溶性碳酸鹽等沉淀物的形成。
。3)應用微生物制劑等。如潑灑芽孢桿菌、生物酶制劑等,以加快促進包括水草葉面等大分子有機質POM、DOM的分解礦化,既可清潔植株體表,又能補充水體有效碳(CO2)和其他無機質養分(N、P等)。
。4)注意水的運動。蟹池多為靜止型水體,在 4~6月應用小功率潛水泵打“回籠水”,保持經常性的水體微流速運動,水體的流動和由此水草莖葉產生的漂動,既可減少浮游藻類、藻類死體、浮游細菌等以及腐屑POM、泥沙、無機質粒CaCO3等在水草植株體表的滯留或沉積,又可降低水草表皮細胞分泌胞外產物DOM的擴散遷移限制作用。DOM濃度在葉表的下降也減少了藻類、細菌等的集聚和滋長。在水混合交換不良的靜止水體,水草叢生或存在一些凝膠阻隔的情況下,常發生養分吸收遷入和代謝廢物遷出的遷移限制作用,影響水草生理狀況并進一步增加了胞外產物的分泌。
(5)加強水草生長盛發期的二氧化碳平衡系統管理。
①調節降低pH。如蟹池水體發現水草附物較多時,在水草種群主要集中分布區域水面,潑灑適量的漂白粉(水深0.7m用量0.75kg/畝)等氯制劑。一方面對附物中的周叢生物(包括絲狀藻類)、菌類、小型動物等具有一定的殺滅作用。雖然水草頂生莖葉也會出現部分不同程度的枯萎,但過一階段時間(10~15d)后即會自行恢復生長(對生長盛發期的快速生長也起到一定的限制效果)。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氯制劑因溶于水體后呈弱酸性,對降低pH、促進難溶性碳酸鹽(CaCO3等)的溶解以及補充Ca2+也有較好調節作用。但需注意漂白粉等氯制劑不可與上述微生物制劑同期使用。
②合理使用有機追肥。不僅可防止因養分的不足所引起胞外物的增多,而且又能在相對較長時期內補充有效碳(經微生物分解作用可緩慢釋放CO2),并對水體的二氧化碳平衡系統起到較好的調節作用,有利于降低pH、CO32-,減少CaCO3等沉淀的形成或使之發生溶解。在實際生產中通過補充肥力,潑灑或噴灑未經充分發酵的有機薄肥,有時甚至施用葡萄糖、氨基酸等后也會逐漸出現水草附物的相對減少。養殖周期的管理安排中,應依據池塘底質土壤條件的具體情況,注重科學合理應用長效有機肥,并把握以放養前的基肥為主,基肥與追肥靈活相結合的原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