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那些塑料大棚就養的是南美白對蝦。”4月下旬,在如皋市丁堰鎮的一條鄉間水泥路上,在當地一位的士司機的指引下,記者透過車窗,不時看到遠處麥田中掩映著一座座波浪式的白色大棚。
“咱村南美白對蝦是在我的帶領下搞起來的。”夏圩村支書周國祥滿臉自豪地說。夏圩村跟如東交界,地理位置偏僻,沒有工業,去年下半年投資80萬元流轉50多畝地率先養殖南美白對蝦,當年底全村就發展了100多畝,到目前全村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已擴增到500多畝,養殖戶達到30戶。“養一年蝦能抵自己小紡織廠幾年的利潤,今年一茬蝦就可收回全部投資。”周國祥信心滿滿地說。
“去年全鎮養殖面積只有200多畝,今年翻了幾番。”丁堰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何敏告訴記者,本地南美白對蝦養殖是去年本地農戶從如東引進過來的。而今,南美白對蝦養殖風靡全市,僅丁堰鎮養殖戶就已經發展到40戶左右,總面積1200多畝。據如皋市水產技術指導站掌握的情況,該市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已發展到2000畝左右,涉及五六個鎮(街道)。
在近一周的調查采訪中,記者發現,南通除了沿海地區外,如皋、海安、通州、海門等地的部分內陸地區發展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呈井噴之勢。據一位業內人士估算,南通近兩年光內陸發展的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不下2萬畝。
盡管水產人士一再宣稱南美白對蝦可以淡水養殖,但記者調查發現,在內陸地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基本上還是沿用咸水在養蝦。“水體沒有鹽分,或鹽分小,氨氮就會升高,蝦就沒辦法養。”去年在如東專門學習過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的蔡大平坦言,淡水養蝦雖成長快,但蝦的成色不好,容易生病,一旦染上病毒,一塘蝦將全軍覆沒。為了防止病原菌傳播,有的通過打深井,開采含有一定咸度的地下水,有的采用“河水+鹽”的方式。“一口池要用幾百公斤的海水晶,特別是秋季,淡水蝦更難養。”蔡大平告訴記者,他沒用鹽,只在養殖場內打了10口60米深的水井,引用的地下水含鹽量在2%。左右。一口蝦池春季需用水180噸左右,秋季要達到300噸以上。按一年兩茬測算,一口蝦池一年需耗用地下水480噸以上,176口蝦池共需耗用地下水8萬多噸,相當于如皋市自來水公司一半的日供水量。
在海安白甸鎮,當地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官垛村村委會副主任沈雨官告訴記者,蝦苗拿過來孵化時,他們采用的是“河水+鹽”的方法,爾后再逐漸淡化。按其提供的每噸水投放5公斤鹽、一年30多噸鹽測算,其全年產生的咸水至少在12000噸以上。
面對內陸地區如火如荼的南美白對蝦養殖熱,南通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顧漢忠頗感焦慮,去年南通市政府出臺的《南美白對蝦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提出“適當延伸至內陸”,結果“適當延伸”變成了遍地開花。如皋市去年出臺政策,規定發展南美白對蝦大棚50畝以上,每畝獎勵500元;海安獎勵標準則從30畝起步……
南美白對蝦養殖項目在內陸遍地開花,一些有識之士深表憂慮。南通中水水產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南美白對蝦種苗繁育基地,在總經理袁健國看來,靠抽取地下水作為養殖水源,且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這種靠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養殖方式,長此以往會導致海水倒灌,加劇土壤鹽堿化趨勢,對地下水資源及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
“按農作物的生長規律,土壤含鹽量超過2%。,一般農作物就長不起來了。”如東縣農委副主任滕金奎告訴記者,挖塘養蝦不僅破壞了土壤耕作層,而且造成地表水污染,導致土壤鹽堿化。該縣豐利曾發生過南美白對蝦養殖轉移到內陸,結果含有鹽分的尾水排放到內河,造成周邊水稻等水生作物爛根死苗現象。“生態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倘若任其無序發展,最后再怎么補救都晚了。”滕金奎擔憂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養殖塘最起碼需要五六年時間才能恢復土壤的種植功能。土地租期合同到期后,蝦池復墾一旦出現無法耕種,或者農作物因土地鹽堿化因素造成欠收減產,其后續效應很讓人擔憂,應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據悉,如東已經明文取消在內陸的南美白對蝦的養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