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為明(右)與父親檢查野生鱉的生長情況
一名年輕人帶著大草帽,躲在池塘邊茂密的草叢中,不時抬起、放下高分辨率的望遠鏡,仔細觀察著塘中的一舉一動,這是記者5月6日在弋江鎮新陶村一戶野生甲魚養殖“家庭農場”內見到的一幕。
“我剛才是在觀察小鱉的生長情況,這些小東西很機警,野性也特別強,只要聽到腳步聲,馬上就會縮回去,游到水底下,要好長一段時間才會再上來!”“80后”村民張為明說。從事特種養殖的他,每日重復幾次這樣的動作,已習以為常。
遇挫折不棄理想
張為明15歲那年,父親購買了一輛當時很少見的摩托車。他萌生了經商的念頭,沒聽父母的勸阻,邊繼續讀書,邊從事摩托車專營。起初生意挺紅火,但隨后市場萎靡,生意一落千丈。高考失利后,張為明外出務工,進入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工作,并很快取得了助理工程師的職稱。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后還是離開了看似前途光明的職場。
一次偶然,張為明從央視專題片中得知養殖青蝦能夠致富,想起老家尚有近60畝水塘,他決定回鄉創業。2004年,他依靠家中積蓄及親朋借來的錢款,將從外地引進的優質蝦苗全部投入修葺一新的水塘,邊學邊養。次年,眼看著一只只活蹦亂跳的大青蝦即將成熟上市時,一次事故,讓大部分青蝦一夜間死亡,原本有望凈賺幾十萬元,頓時變成了泡影,反而倒欠20余萬元的外債。
確定創業目標
第二次創業失敗的張為明,一段時間不愿與外界接觸,甚至不愿提及青蝦的詞語。此時家中也一貧如洗,每日債主上門要債,連生病買藥的錢都沒有。老母親在家做了幾雙棉鞋帶到集市上去賣,沒料到這種棉鞋極受歡迎。張為明也努力跑市場、拉訂單。幾年后,家中原先的小作坊變成了一個小型鞋廠,不僅償還了所有外債,每年還有20余萬元的穩定收入。
2008年,有客人來水塘垂釣,卻意外釣上了一只3公斤左右的野生甲魚,當即掏出1千元買走。這件事再次讓他深受觸動:能不能從事野生甲魚特種養殖?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于是開始了人生的第四次創業,拿出60余萬元一次性從外地購進1萬多只種鱉苗,從此開始了野生甲魚養殖。
事業漸入佳境
張為明告訴記者,在養殖野生甲魚過程中,得到了縣、鎮等兩級農業部門的技術支持,自己也在不斷查找資料,或者參加各種技術培訓學習,也走過了一些“彎路”:起初,考慮到野生甲魚的習性,他將買回來的新鮮豬肝心肺切碎,混合一些天然食材,作為飼料,剛開始甲魚很喜歡,長勢也挺喜人的。但隨著少數種鱉出現腹瀉癥狀,并有死亡現象后,他才意識到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幾經摸索嘗試,他發現將成本低廉小魚作為甲魚飼料,能增強甲魚的活力,保證其品質。
“從去年起,野生甲魚的經濟效益開始體現,單只甲魚可以賣到400元至500元。”張為明告訴記者,他被評為縣“科技示范戶”、“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家庭農場”,自己的養殖場名氣越來越大,慕名前來的人越來越多。他還在養殖場同步開辦野生甲魚垂釣項目,僅去年全年,整個養殖場就給全家人帶來了400余萬元經濟收入。他還加入全市漁業協會,同時在水產養殖、食品加工、餐飲服務等行業注冊了統一的“水之靈”商標。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