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養魚不換水,種稻不施肥。”海歸蘇曉逸這樣吆喝自己的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今年年初,30歲的蘇曉逸開始探索魚蝦稻共生的水產養殖技術,這一技術作為新型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是對魚稻共生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不僅能節約成本、增加經濟效益,還具有凈化水質、減少養殖污染的生態效益。
600畝魚塘探索生態養殖新模式
近日,在周王廟鎮云龍村盛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連片的魚塘已綠意濃濃,工人們正在抓緊補種秧苗。會計、國貿雙學位的海歸留學生蘇曉逸站在塘邊,拿起網兜撈起塘里的蝦苗看長勢。
“父親一直從事水產養殖,潛移默化中我也喜歡上了這一行。”蘇曉逸2009年回國后,便干起了水產養殖,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蘇曉逸公司的水產養殖面積已達到了1046畝。去年,蘇曉逸了解到浙江大學培育成功了一種新型水稻,這種稻株高可達1.2米,葉片大而長,抗病蟲性好,種在深水里看起來像蘆葦,適宜魚塘種植,被稱為魚稻。
將魚稻種在魚塘里,再養上魚蝦,可以達到“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之憂,種稻不施肥而能茁壯生長”的效果。這讓蘇曉逸看到了自己未來水產養殖的發展方向,他立即與浙江大學取得聯系,訂購了50斤魚稻種子,改造了600畝魚塘,探索起了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
不用施肥不需換水
魚蝦稻互當“好鄰居”
今年年初,蘇曉逸開始忙碌起來,他找來了幾臺挖掘機,將魚塘兩邊的淤泥挖出,填在魚塘中部形成高地,高地上種植魚稻,魚蝦就在低洼的水里生長。每年四五月份播種秧苗,九十月份魚稻收割,魚蝦可根據季節、市場需求分幾輪投放。
干過水產養殖的人都知道,魚蝦的排泄物中含有氮、磷等元素,如果不定期換水魚蝦就會死亡,而換水后排出的污水又會污染水環境,因此傳統的養殖模式不可持續。而采用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后,蘇曉逸根本不擔心自己的魚塘污染環境。在他的魚塘里,南美白對蝦、鰱魚、鳙魚等水產品與魚稻成了“好鄰居”,種植的魚稻不需要施肥,魚蝦的排泄物就是最好的肥料,魚塘也不需要換水,水稻生長會不斷凈化水質,不但省下了肥料和清淤的費用,還真正做到了養殖無污染,產品綠色無公害。
不僅如此,魚稻還有一個抗淀粉性的優點,適合糖尿病人食用,味道與泰國香米差不多。盡管今年的稻谷要到10月份才能收割,但蘇曉逸已接到了數千公斤的訂單。
畝均銷售收入近2萬元
全市將推廣3000畝
蘇曉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50斤魚稻種子種了600畝魚塘,預計能收獲稻米1萬公斤,按照去年省農博會的行情,一斤魚稻米能賣20元,銷售額可達40萬元,畝均約660元。魚塘里的南美白對蝦,按照去年25元一斤的行情,預計每畝能賣12000元。青蝦去年能賣到50元一斤,目前還沒到養殖季節,但養殖后預計每畝能賣4000元。再算上其他魚類的收入,畝均銷售收入近2萬元。
“現在,有多少城里孩子知道水稻是怎么生長的?”站在魚塘邊,蘇曉逸說,他未來還想做體驗式教育農業,打算與學校合作,讓孩子們到基地里來,實地體驗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
記者從市農經局了解到,蘇曉逸探索出的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走在全省前列。“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創新性地將糧食生產與水產養殖相結合,通過發揮生態共生效應,不僅具有節本增效、提高糧食產量、品質、增加經濟效益的作用,而且具有凈化池塘水質、減少水產養殖污染的社會、生態效益,符合現代農業、漁業的發展趨勢和要求,是我市水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具有巨大的研究與推廣價值。”市農經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約4萬畝,等魚蝦稻共生池塘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成熟后,將在全市進行推廣,計劃至2017年推廣面積達到3000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