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畝半水面養過去100畝的魚
這么做不會死魚啊?這才叫最新科學養殖!
特別是藥物投放,僅為傳統養殖方法的1/286
沈田祥今年49歲,在金壇指前鎮蘆溪村養魚已經有十多年時間了,主要養殖青魚、鯽魚等常見水產品。最近他把池塘水抽掉重新改造,“過去用傳統的養殖方法,100畝水面能出20萬斤青魚,現在改造了這個新的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這1畝半的水面保守估計就能養出這么多。”
池塘被一分為三,主養區的水面才1畝半
“這個新養殖系統名字很長,你就把它理解為‘流水養殖’吧。”聊起這種新養殖法,沈田祥告訴記者,他是目前這種全新養殖方法常州吃螃蟹的第一人。這次拿出了一百畝水面來試驗這個新體統,花費了30多萬元,引進了多臺增氧泵并對池塘進行了徹底的整改。
改造完畢后,100畝的池塘被分割成三個部分,一邊是80多畝的水源一級凈化區域,另一邊是15畝左右的水源二級凈化區,在兩個水源凈化區中間又隔出了一個1畝半的8個小池子,這就是主養區,每個池子下都安裝了增氧排放口。
沈田祥介紹,這個新的養殖系統的原理就是通過增氧設備排氧或者用水泵加速主養區和凈化區水的流動,保證主養區水的質量,“過去100畝水面養的魚,現在就都養在這1畝半水面里了。”
電費是過去的3倍,但管理和飼料成本大降
“1畝半的水面要養過去100畝的魚,保證含氧量很重要,增氧泵必須要24小時開著,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對于新的養殖方法,在沈田祥看來,最大的開銷就是電費了。“蘇州已經有人試驗成功這種新的養殖系統,根據他們的統計,電費開銷是傳統養殖方法的3倍多。”
相對于增加的電費,沈田祥表示,這種新的養殖方式節約的成本更多,管理和投放餌料比以前方便多了,還減少了飼料投放的浪費。“你想,過去魚都分散在100畝水面里,很大一部分飼料都被浪費了,現在魚都在這1畝半水面里,哪里還有多少飼料損耗啊。”
水質更好,魚兒生病少,藥品用量也少了很多
“這套新的養殖系統最大的特點除了降本增效,還更生態環保,魚兒也更健康,藥品用量也比過去少了很多。”常州市水產站副站長馮軍告訴記者,過去的養殖方法,魚糞和吃不完的飼料都是沉淀在水底,時間一長水質惡化,水中的亞硝酸鹽、硫化物等含量增加,魚很容易生病,養殖戶需要投放大量的藥物才能保證魚的存活。
而新的養殖系統會形成一個水流的循環,沖走主養區沉積在池底的糞便,流動的凈水也能保證主養區的水質,“亞硝酸鹽、硫化物含量等在新系統主養區十分低,魚更健康,不生病就不會要投放藥物。”馮軍告訴記者,根據蘇州的新系統的養殖數據,藥物投放量僅為傳統養殖方法的1/286。
因為是第一年用新方法養殖,少養10萬斤青魚
不過對于養殖戶來說,經濟效益才是第一位的。“今年是第一年用新方法養殖,我比較保守,只敢養20萬斤。”沈田祥介紹,如果按照系統的標準,這1畝半的主養區養30萬斤青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除了主養區,沈田祥的兩個水源凈化區也被利用起來了。沈田祥告訴記者,在他80多畝的一級水源凈化區中,他將低密度散養10萬斤左右青魚,而在15畝左右的二級凈化區中則投放一些青蝦和螺絲,“主養區20萬斤青魚加上散養的10萬斤青魚,已經比過去增長50%了。再加上青蝦、螺絲以及水中凈化水源的花白鰱等,增收遠遠不止50%了。”沈田祥大致算了一下,青魚的利潤大約在每斤2元以上,同樣100畝水面,新養殖系統每年能比傳統養殖方法增收30萬元以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