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提筆之前我就已經預料到本文會是一篇雜亂無章的漫談,但是作為在行業中混跡了十五、六年的自己而言,又有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我想從自己相對熟悉一點的水產藥品行業說起,也可能會順便言及其它。
政策環境之痛
就水產藥品行業而言,從“地標升國標”到GMP認證,再從GSP認證到處方藥品和非處方藥標識的規定,上級主管部門可謂用心良苦,很有作為。但我個人始終偏執地認為,這每一項政策、法規出臺執行,到了基層就慢慢變成了“夾生飯”,比如“國標”是有了,但誰對“國標產品”的有效性進行驗證和監督呢?換句話說,如果對病害毫無防治作用,“國標”又怎樣呢?
藥廠推出的產品不會有生命力,就算再安全再便宜,是不是也有坑養殖戶之嫌?又比如GMP,我咋感覺到是不是個廠子都能通過GMP認證呢?貌似對形式的要求超過了對實質的要求;再比如處方藥和非處方藥標識的規定,我個人的感覺是目前全國水產藥品行業中有執業獸醫師或助理獸醫師資質的人屈指可數,這讓水產藥品生產和經營環節如何抉擇、如何面對呢?是不是應該先花點力氣培訓、考核出一批“執業獸醫師”呢?
政策、法規到了基層就變了調、走了樣,尤其縣級行政主管部門(當然只是一部分),執法行為可謂五花八門,啼笑皆非。隨便舉例一說,比如進入其轄區的品牌,每家交點“登記費”、“管理費”等就被許可正常經營了,交還是不交,你自己看著辦,大品牌多交點,小品牌少交點也行,人家還有充足的理由,說單位編制有點大,國家給的錢又有限,實在沒有其它辦法。當然也有不要求交費的,那就一次又一次地抽查,這的確也是他們的職責之所在?墒浅榱瞬榱撕蟮男袨榫陀悬c曖昧了,樣品上交或不上交,那得看你被抽查的廠家會不會辦事了,好像沒有標準的,最后就以一個愿打的周瑜,一個愿挨的黃蓋的角色分工而收場,像極了國產劇千篇一律的結局。
說真話,很多水產藥品企業都漸漸感覺到這個行業不好干,很難適應,而且風險太大,掙錢太難,所以無奈地選擇放棄的也不在少數。
水產養殖業者之痛
從今年的行業狀況說起,廣東、福建在經歷了幾年的羅非魚、草魚、黑魚等行業低迷,養殖戶普遍虧損后,去年年底似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趕緊把魚拋了出去,也許還有點錢賺,到了今年魚價普遍反常的走高了,大家卻無魚可賣了。浙江湖州的黃顙魚近期意外地漲到了近十五元每斤,同樣沒魚可賣。從西南到華中到華東以及華北、東北的四大家魚似乎就交上霉運了,比較突出的是蘇北的鯽魚和華北、東北的鯉魚,按當前的行情出手,連飼料成本都撈不回來,而且出手似乎還沒那么容易,有為數不少的養殖戶已經連續三年虧損了。
我看到的現狀是:蘇北養鯽魚的改養蟹了,華北、東北一些地區的養殖戶養對蝦了。敢問今年到了收蟹、收蝦的季節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呢?
大家都會不由地問問什么會這樣呢?說真的,我也想知道為什么,還是舉例說吧,前不久與一位湖北主養叉尾鮰的大戶交談,他說湖北多家叉尾鮰加工廠中只有兩家有美國的“綠標”,也就是說,這兩家只要拿到了美國人的訂單就可以把“魚片”賣出去,訂單多,叉尾鮰行情自然會走高;訂單少,行情走低,其他的廠子還得解決訂單來源和是否交得了貨兩個問題。這個例子說明叉尾鮰的行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出口量,那么四大家魚靠什么呢?人家外國人壓根就不吃,中國市場都消化不了,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真正的“產量過!绷四兀
我們的養殖戶們多數始終改不了“盲目跟風”的慣性思維,自己不看路,老跟別人走,結果往往會是在嚴重擁擠的情況下集體掉坑里。
水產藥企業的創新之痛
水產藥業,這的確還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行當,但是當下在我國沒有還真不行。行業中專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科研還相當滯后,用“原始狀態”來說也不為過。當然也有一些院校和科研單位做了一些工作,但我所看到和聽到的狀況是,大多數研究成果還處在豐滿的理論,骨感的實踐應用的水平線上。
本人對目前“國標”中的一些產品的實效是存質疑態度的,(從實踐中體會到的,不是信口雌黃),更別說一些廠家生產的在“國標”上還打了折扣的產品,養殖戶當中絕大多數是沒有藥品真偽和優勢鑒別能力的,再加上實行“國標”后通用名和說明書都幾乎一致了。
整個水產業的低迷對水產藥品企業的影響也是直接的、明顯的,大家都不太甘心于“小打小鬧”地折騰,還是想做大做強,但似乎難度比任何行業都大,一是因為整個行業的基礎水平不高,二是因為產品需求終端(養殖戶)都還處在“饑餓”狀態,三是因為行業極不規范,魚龍混雜,四是因為行業本身存在的較大風險(療效和毒性等方面)。
創新才是企業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跨越或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這些年行業中“不甘寂寞”者的創新(或嘗試)也沒少見,比如砍掉經銷商做直銷的;比如開連鎖店或加盟店的;比如搞電子商務、網上銷售的;比如開大型平價超市的等等?陀^地講,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目前表現出來的結果好像是喜憂參半,沒有絕對的勝利者,也沒有絕對的失敗者。
急于創新突破也罷,在傳統模式和傳統渠道或營銷中堅守也罷,這些僅是一個層面的話題,另一個層面的話題是,在巨大的市場需求背景下如何創造出真正的品牌和名牌,而行業現實狀況是:東方不亮西方亮,你分一杯羹,我分一杯羹的亂哄哄的局面。揭開表象,我們看到的行業的本質是什么呢?
養殖業者普遍缺技術,又辨別不了藥品的真偽,所以他們不可能把信任放心地交給任何一個單一的廠家或經銷商,總是在半信半疑中東家的用用,西家的試試,最終錢沒少花,也沒有一個廠家獨獲橄欖枝,偽劣品沒能被大白天下,優質品牌也難以被驗證和認同。
那么解決之道在哪里呢?不是沒有,可是不容易做到,本人認為:不論飼料還是藥品,幾乎所有廠家想要的結果是產品的性價比得到客觀公正的體現,而不被其它因素干擾,更別遭受不明不白的冤屈。那么方法就只有自己的人去示范驗證給用戶看,光開會宣傳沒用,這也就是行業中所謂的“落地式服務”。
“落地式服務”有兩道難以越過的坎,一是服務的成本高,完全讓用戶承擔有點不現實;二是缺人。整個行業中連人員都缺,別說能多少干點事的人手,也就更別說有真才實學又愿意干事的人才了。
創品牌、創名牌是在整個行業突出重圍、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前提是你的產品和技術得先做到品牌和名牌的份上去;無論模式怎么變也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因此本人的建議是:沉住氣,耐住寂寞,暫時降低甚至放棄利潤,繼而用極具吸引力的薪酬和企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吸引、培養一批能夠做事、愿意做事的技術人手,真真正正地把“落地式服務”持之以恒地開展起來!因為藥品、調改水產品甚至包括魚飼料僅僅當成簡單商品進行交易肯定會是后繼乏力的,必須把產品、技術和服務進行整合,然后進行捆綁式銷售,這樣才可能獲得用戶的公道評價,才可能讓產品的生命力旺盛而持久。
應當切記,任何時候、任何企業想要從調整配方、降低標準、犧牲質量等方面去挖掘利益的都注定將是自尋短見,不能靠僥幸,現今社會敢養魚、會養魚的都不是傻子。只有自身充滿正能量,始終堅信只有先付出后才能有回報的人才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最終出現在勝利的彼岸!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